晋,隆兴四年八月十二日。
这一天或许是大晋建国以来帝都最沉默的一天,就在昨日帝都早已传遍江南山竹的惨剧。
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曾经称霸大陆的帝国居然还会出现屠城的事。
整个帝都人心惶惶,帝都士子,读书人皆谴责江南官场,一时议论责问之声四起。
皇宫门前,众多身着官服的人形色匆匆的步入宫门,没有了平时高人一等的做派,生怕比别人迟了一步。
因为他们知道要变天了。
今天并不是每月的大朝会,但民间的压力不得不让这些国家的掌权者聚集于此。
太和殿。
“难道江南官场都是废物吗?!近十万人,一夜之间死于非命,一座县城一夜之间覆灭,竟几天之后才得知!连朕的亲军,内侍都被断了联系,你们谁能告诉我,外面所传真假?”
一位身着黄金色龙袍的年轻人正站在上台训斥大臣。
这时,一位身着红吏部袍的中年人向前一步,
“皇上,江南发生如此之事,乃是江南官场的失职,臣恳求皇上严整江南官场!”
同时,又有好几名官员出列“臣附议!”
赵擎在台上盯着下面,默默不语,又一位红袍官员向前一步
“皇上,昨夜江南政使,江南牧,江南布政使三人的联名上书吏部状告三司无作为,贪污受贿等数罪!”
此话一出,不仅是官员,而且连皇帝都面露惊奇,不过一瞬又恢复平淡。
赵擎这会无法冷静,如果是三人中其中一人上书,或许他还能压下去。
但三人一起上书就不仅仅是他一人说了算,整个朝廷都要重视。
“诸位臣工,不知诸位有何看法,但说无妨”
赵擎无奈的坐下来了,面对大臣,面无表情,江南发生这等事情,竟无一人挺身而出,担当重任。
整个太和殿安静的出奇,这时一位身穿青色官服的文官上前一步
“皇上,臣举荐一人!”
听到此话,赵擎来了兴趣,“不知爱卿说的是何人?今居何位?”
“皇上,微臣举荐前锦衣卫指挥使谢元启前往江南,肃清江南官场,还江南一个朗朗乾坤!”
赵擎此刻在思考,那个被他亲手关进天牢的指挥使。
其实好像只有他才合适了,赵擎在心中暗暗把锤敲下。
露出愤怒的表情,面对大臣们说“拟旨!前锦衣卫指挥使谢元启欺君罔上,罪该万死!”
青衣官员一脸疑问,怎么又变成了判决指挥使了?正在其疑惑时,赵擎才说出了他的真实目的
“但念其自朕登基以来,一直苦苦辅助朕,免死,即贬至江南锦衣卫千户,南镇抚司都督同知,赐蟒袍一件。”
说完,赵擎看了一眼旁边的太监,只见太监喊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诸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被赵擎的这波操作搞懵了,但还是躬身弯腰“恭送皇上!”
众人出了太和殿,一位红袍官员朝着前面的红袍官员叫了一声:“鲁大人,还请留步。”
前方被称为鲁大人的官员停了一步,回头见到来人,露出疑惑的表情说:“原来是张大人,不知道所为何事?”
张大人上前走来,看了看周围,周围的官员快步向前走去。
他们可得罪不起这两位帝国的掌权者,两位都是帝国内阁大臣。一位还是如今朝堂最大的派系宁江派的领头人,鲁元!
“鲁大人,您对皇上这旨意有何看法?”张辅城问道。
鲁元看了他一眼,这家伙可是平时与自己不太对付,今日一问,估计是对皇上的旨意有些担忧。
不过一想到,那位指挥使进去之前与他的恩怨也就了然了。不过他可不想参与他们之间的事。
毕竟,那江南可是有两位是他宁江派的人,此事他们却未和自己通气。
一想到他们愚蠢的做法就让鲁元气愤,此次若是处理不好,可无法承受皇上的怒火。
鲁元笑了笑,对着张辅城说道“张大人,我们做臣子做好圣上的旨意便是,何需考虑这些。”
张辅城看着眼前这老头,直呼老狐狸。
不过他也不好说什么,也就打着哈哈过去了。
赵擎来到后殿,叫来太监“赶快去天牢将谢元启请过来。”太监应了一声往外面走去。
不一会,太监领着一个头发蓬松,一身囚衣看不清脸的人来。
“皇上,谢大人带到”太监跪下道。
“退下吧。”
说完,太监便退了下去。
赵擎看着下面跪下不语的人“怎么,被朕关进去几天就不会说话了?心里还怨恨朕?”
下面那男子听后依旧不语,整个后殿沉静了一会后,囚衣男子开口道“皇上乃九五之尊,罪臣不敢怨恨。”
赵擎一听心中就来气“不敢怨恨?你可知你的十八血卫做了何事?”
谢元启疑惑的看了看赵擎,赵擎冷哼一声,“你那十八血卫当真厉害,朕的五千禁卫军都未能留下他们,若不是朕派出一千帝刹营,他们不得把皇宫掀了!”
谢元启早已习惯皇帝如此,嘀咕道“掀了皇宫就重建过呗…”
赵擎差点气的吐血心里早已问候谢元启十八代。
赵擎脸色一正,咳嗽两声,谢元启看向他“你可知罪!”
谢元启急忙磕头“罪臣有罪,还望皇上准许罪臣请辞!”
谢元启早已想好归田做个富家翁,但皇帝似乎不随其愿。
赵擎一听这话,心中更是愤怒,走到谢元启跟前,用力踹了一脚“请辞?给朕惹那么多祸就请辞,你有没有良心!”
谢元启将头低下,默默不语,气氛缓和了一下,赵擎说道“这里你的圣旨,拿去看吧。”
赵擎将圣旨扔了下去,谢元启打开一看,江南?谢元启心思一定“臣遵旨!”
赵擎起身向外面走去,走到门口留下一句“如果没事,明日就出发,有何困难就提,记住,此次你代表的是皇家,切莫失了风范!”
谢元启一听立即大声“臣领旨,臣恭送皇上!”
谢元启刚出皇宫,不远处来了十八骑,十八人个个身着黑衣,头戴飞碟帽,胸前乃是一件“软甲”背上两把弯刀,到了谢元启跟前。
十八人一起下马“参见主人!”谢元启点了点头,跨上一匹马“去北镇抚司!”
锦衣卫自成立以来分为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北镇抚司位于东华门,离皇宫不远。
谢元启一行进入路口,街边小摊贩竟个个面露惊异,纷纷悄悄离去数人,谢元启并未理会这些人,朝着街道深处的一处大院走去。
来到一处大院门前,门外数名侍卫站立,均是头戴飞碟帽,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
见到来人,稍稍愣了一下,立即行礼“恭迎指挥使大人回归!”
谢元启点了点头朝里面走去。
迎面走来数人,为首一人下跪“参见指挥使大人!”
后面的人也跟着行礼。谢元启看着眼前的人,感慨万千,摇了摇头“都起来吧,我已不是指挥使,如今我乃江南千户及南镇抚司都督同知,不用行此大礼。”
众人互相看着,不知所措。
谢元启走到一人面前“唐浩我已禀明皇上,让你接替我的位置,还请唐大人借我三百大汉将军!”
唐浩一听吓了一跳“下官立即带大人去”
来到另一个大院,北镇抚司衙门可不止一个大院,内设有校场,办公,诏狱等等。
来到校场,数百大汉站在一起,这些人皆披重甲,头戴重型飞碟帽,手持长刀,被叫做长蚣刀,看向向他们走来的人,所有人眼中放光。
他们又想起了跟随这位大都督南征北战的日子!
他们朝着谢元启行军礼,一起拔刀“参见大都督!”
数百人发声,气势如虹。谢元启点了点头,上台去,对着众人喊道“我锦衣卫自成立以来,监察天下,皇权特许!以正天下王法!可如今在江南却有人状告我等,你们告诉我怎么办!”
众人其声答道“杀!杀!杀!”
谢元启目视远方,出了神“江南,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