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日本天皇的前世今生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故事  日本天皇   

第十四章:收残局天皇筑防线,郭务悰吓死中大兄

日本天皇的前世今生

日本的福冈市,位于九州岛的西北角,它环抱博多海湾,常年景色秀丽,又有对马海流经过,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也是日本最古老的港口。福冈市中心被筑紫山横向一分为二,北部是福冈平原,南部是筑紫平原。

我们的故事发生的时候,福冈还是筑前国的属地,博多湾还叫那之津。

公元663年9月,那之津的海岸逐渐热闹起来,不是因为出海的渔船满载而归,也不是因为有大批货船到港,而是因为一批又一批的残兵败将陆续从海上回到日本。同来的还有一批身着百济衣饰,怀抱包袱细软的人,他们是百济人,现在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称谓——百济难民,因为百济又亡国了!为什么要说“又”呢?

随着败兵和难民的到来,一个可怕的消息传来——日本战败了,惨败!

筑前国的百姓眼见得败兵一靠岸就迫不及待地跳下船,双膝跪地,重重地将头抵在地上,忍不住啜泣,有的人甚至嚎啕大哭,他们是喜极而泣,在庆幸自己回来了,活着回来的!

一场精神瘟疫开始在日本传播——恐唐症。

中大兄太子得知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一般被炸得外焦里嫩,看着对面匍匐在地上,绘声绘色描述战况的毛野君稚子半晌说不出话来。

毛野君稚子是此次援济战争的主帅,他几乎是只身逃回日本。此时他仿佛还能看到白江口上那冲天的火焰,还能听到漫天的喊杀声,以及在逃亡时唐军的箭在耳边撕裂空气的呼啸声……这一切都太可怕了,毛野由此患上了恐唐症,终其一生都未痊愈!

中大兄现在是以太子身份称制监国,为了能尽早知到战况。一直呆在筑前国中南部的朝仓。此时回过神来的他,第一个命令就是启程返回飞鸟京。在这里太危险了,唐军如果在那之津登陆,前面就是一马平川,骑兵的一个冲锋就能杀到朝仓。而他全国八成以上的军力已经葬身白江口,手头几乎无兵可用。

急惶惶逃回飞鸟的中大兄太子惊魂未定,向大臣们嚷嚷道:怎么办,怎么办?唐军如果乘胜挥师东进,一举就能灭了日本!一片亡国灭种的阴云笼罩在日本朝堂……

左右为难的日本朝廷,最后采取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修工事!

首先在对马、壹岐等周边岛屿设置烽火台,安排防人(日本的边防军)防守警戒,时刻关注朝鲜海峡的各种动向。

紧跟着在筑紫一带修水城。所谓的水城,就是一个巨大的防御水坝,主要作用就是阻挡唐军的骑兵。毕竟筑紫山两侧都是平原,骑兵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势。

然后,在长门、筑紫修大野、椽城两个防御城堡,在大和修高安城、在赞岐修尾屿城、在对马修金田城……

总之是举全国之力构筑了五条防线,死马当活马医吧!

就在日本人热火朝天地修工事的时候,一个新消息让他们心惊肉跳,唐朝派人来了。

664年,郭务悰到访,停驻在对马岛。

这可把日本朝廷难坏了,接又不敢接,赶又赶不走,只好装聋作哑。

郭务悰是执拗性子,你不理我,我还不走了,就这样一直在对马岛住了小半年。

十月份的时候,日本人实在扛不住了,只好派人到对马岛和郭务悰接触,劝他回去吧,理由是郭务悰只是刘仁愿的使者,不是大唐朝廷的。总之,好吃好喝好招待,就是不正面回应。

无奈的郭务悰又耗了两个月,最终无功而返。

日本人气还没喘匀,大唐又派刘德高出使日本,在《日本书纪》中是这样记载:

九月庚午朔壬辰,唐国遣朝散大夫沂州司马上柱国刘德高等。

冬十月己亥朔己酉,大阅于菟道。

十一月戊戌朔辛巳,饗赐刘德高等。

十二月戊戌朔辛亥,赐物于刘德高等。

是月,刘德高等罢归。

是岁,遣小锦守军大石等于大唐云云。

这寥寥几行字,貌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根据我们的惯例,没有特别的时候,就是有特别的事发生。

公元2011年,陕西省的西安市出土一块墓志铭,其主人是大唐右卫威将军上柱国,名叫祢军。他曾跟随刘德高参与了那次出访,问墓志铭中记载:千年僭帝,一旦称臣。也就是说,刘德高迫使日本称臣了,至少表面上称臣了!

现在我们来尝试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公元665年,刘德刚带着254人出使日本,这次与上次郭务悰来不同,不等日本人回应,使团首先到对马岛,次到筑紫,直接到了日本家门口了。眼看着客人自己登堂入室,日本人惹不起,只好硬着头皮接待。

首先是还在菟道举行了盛大隆重的检阅仪式,以表示热烈欢迎。

之后,刘德刚转到了大唐皇帝的诏命,翻译成普通人的话,大概就是说:

小倭啊,前些时候咱们有些物理上的接触,实在是朕手下的将军们手重,一时失手牵连了你,误会啊,都是误会!

朕是天朝上国大唐的皇帝,天下都是朕的子民,孩子多了,难免有不听话的。孩子嘛,各种脾气的都有。听话的有糖吃,你看新罗,现在多开心!不听话的嘛,朕就给他一个完整的童年,你你看百济现在……

嗯,不说这些了,最近高句丽有点不听话啊,挺闹腾,真不让朕省心。你是聪明的,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总之一番语重心长地教诲之后,中大兄“幡然悔悟”,点头如捣蒜。

接下来大排宴宴,招待刘德高使团,临走,还奉上大批礼物,欢送回国。

当年就派排某某出使大唐上表称臣,按规矩纳贡。

嗯,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表面上对大唐称臣,获得了大唐的和平承诺,但是内心抑制不住地惶恐,不但各种防御工事继续建,还在近江开设牧场,蓄养战马。并于667年将都城从飞鸟迁到了近江的大津宫(今滋贺县),近江位于日本列岛的中部,战略纵深相对要大,交通也四通八达,方便跑路。

一系列的措施让中大兄太子稍微有了一些安全感,668年,2月20日,正式登基,成为天智天皇。紧跟着在2月23日,册封大海人皇子为皇太子。也在同一年,不听话的孩子,高句丽获得了完整的童年,被灭国了,哦不对,是变成了大唐的安东都护府!

之前的中大兄皇子,后来的中大兄太子,现在的天智天皇,终于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他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在他身后一直帮助和支持他的朋友中臣镰足却一病不起。在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669年10月10日,天智天皇亲自到中臣镰足的家里去,问候病情,君臣聊了一些过往,也感慨了一下人生。

10月,15日,天皇派皇太弟到中臣镰足的家里去探望病情,赐姓藤原,封内大臣!

中臣镰足,现在的藤原镰足,于次日挂上东南枝,享年56岁。他怀大志,结英主,诛权臣,立新皇,颁律令,改政治,获宠信,居高位,一生大展抱负,志得意满!

在他身后,他的子孙后代们逐渐掌控了日本朝廷的权力,最终成为了他最初一心要诛杀的权臣,改变了日本的政治构架和历史走向!

这些他是不会知道的,此刻他走得应该很安详!

好朋友和帮手走了,在大唐的压力下,在亡国灭种的阴云下,惶惶不可终日的天智天皇身体也逐渐垮了下来,开始考虑身后事了。

671年1月2日,天智天皇任命长子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

日本中央朝廷设有太政四大官长,分别是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太政大臣是太政四官长之首,不是常设官职,定员只有一人,而且是宁缺毋滥,“如无其人则阙(缺)”,因此也被称为“则阙”。主要职责是辅佐天皇,总理国政。

历史上实际担任太政大臣的人很少,甚至长期空缺。早期的太政大臣大多由皇太子担任,多少有点培养继承人的意思,而大友皇子是历史上第一位太政大臣。这就是给黄太弟大海人上眼药了。

天智天皇十年,也就是671年10月17日,天皇已到弥留之际,他把皇太弟大海人皇子叫到病榻前,嘱托他接任大位。聪明如皇太弟这样的人,哪能不知道天皇的真实意图?随即表示自己不愿做天皇,要出家为僧,甚至当场剃去胡须头发,请旨到吉备去修研佛法!之后,大友皇子顺理成章地被册封为皇太子。

这场易储风波尚未结束,大唐又来人了,郭务悰带着大唐的六百人以及百济的一千四百人,乘坐四十七条船浩浩荡荡地进驻日本的比智屿,直接造成日本边防告急!

实际上,郭务悰这次是到日本访问,随便护送日本的四个使者回国的。为防止发生误会,造成不必要的外交麻烦,他们还派道久事先到日本朝廷去说明来意。

不明就里的天智天皇经此一吓,病情加重,当年十二月份挂上东南枝!

中大兄皇子一生胸怀大志,想要在日本建立“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国家,怎知出场即巅峰,在诛杀权臣时明君光环一闪而过,其他时候却乏善可陈!初当权便悍然对大唐发动战争,惨败收场,晚年更是迫于外部糟糕的国际军事环境,对内被迫妥协,导致大化革新有中途夭折的风险!生不逢时,有心无力,劳苦一生,功过参半!

天智天皇临终易储,又激起了皇族内部对皇权的争夺,最终酿成波及全国的“壬申之乱”,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是风尘万里,一个爱看点历史的新人阿婆主,咱们下回再见。

上一章 第十三章:白江口上吊打日军,大唐余威震慑千年(三) 日本天皇的前世今生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五章: 壬申之乱叔侄夺嫡,成王败寇大友自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