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弄堂里炊烟阵阵。不时有自行车的铃声响起,伴随着少男少女的欢声笑语。于曼丽坐在李叔的自行车后座,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她过了年满十八岁,明年就要毕业了。
邻居刘奶奶李老师,接小囡放学啊?
曼丽进了中学,重办了户籍,名字写做李晓楠,晓楠,小囡。同音不同字。
李叔是呀刘大娘,路滑,你小心着点儿!
曼丽刘奶奶小心!
邻居刘奶奶知道啦知道啦,快回去吃饭去吧!
到家里,李婶正在厨房里忙活着
曼丽姆妈!我们回来啦。
李婶在围裙上擦擦手,接过丈夫的公文包。
李婶子快洗洗手吃饭吧!吃完你不是还得去成衣铺子?
曼丽洗了手过来,端起饭碗边吃边回答
曼丽姆妈,我想明年不去成衣铺了。我想好好复习,中学毕业去个好大学。
李婶还没来得及开口,李叔就积极地表示同意,李婶自然也没有不同意的。
饭后,曼丽照常来到成衣铺。
张老板小囡来啦,那城东王小姐的旗袍花样可补好了?王家差人来递话,说是王小姐一会儿要亲自来拿。
曼丽就好了,一会儿王小姐来了,你让她到绣房来找我吧。
张掌柜答应一声出去了,曼丽来到绣房,看着眼前的白色旗袍。城东的王小姐是成衣铺的老主顾了,其中最是钟爱曼丽的湘绣手艺,但是王小姐似乎格外的粗心大意,每隔几个月变会弄坏衣裳配饰的不同地方,有时是旗袍,有时是手帕。如果这都能用王小姐爱动爱跳来解释的话,所有被修补过一次的物件却又再也没有坏过。
别人可能觉察不出什么,可于曼丽不一样,她是18岁的青春学生,也是浴火重生的泥潭鹰隼。她几乎可以断定,这位王小姐是地下工作者,只是不知道是哪一边,曼丽想赌一把。
王瑶安张老板,我的衣裳可补好了?
张老板哟,该是补好了,小囡姑娘在绣房呢,要不,您上去看看?
于曼丽听见楼下的说话声,正好咬断最后一根线头。
曼丽王小姐,你的旗袍补好了,您瞧瞧吗?
王瑶安不瞧啦,小囡的手艺我一万个放心!
曼丽笑笑,当着王小姐的面包好了旗袍,她在旗袍的盘扣里塞了一张纸条,上边写着无伤大雅的几个字。但是,如果王小姐身份特殊,这几个字在她眼里就不普通了。待王小姐拿上衣服要出门时,曼丽叫住了她。
曼丽王小姐,听说城南今夜八点半要放河灯,源头就在洪原胡同前。
王小姐眼里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离开了成衣铺。
成衣铺客人小囡小姐记错啦,这次放河灯的源头在城隍庙,不是洪原胡同,洪原胡同前的水大前年就干啦。
曼丽是吗,大概是我记错了。
曼丽跟客人寒暄几句,看了下个单子的要求就回了绣房,晚上八点,曼丽离开成衣铺,向城南走去。
曼丽来到洪原胡同时刚好八点零三分,胡同前只有一个穿短衫的男人蹲在墙角。但在曼丽眼中,那男人的衣裳太干净了,且有些不合适。曼丽径直走过去,在墙角蹲着的男人身边站住
曼丽晚上好,王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