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分别的含义 】核心答案要点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5、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扩展资料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
一般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忠孝廉耻勇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忠孝仁义礼智信”有12个字,完整顺序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1、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2、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3、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4、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5、信: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6、忠: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7、孝: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
8、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9、节:气节和节操。
10、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11、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12、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