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
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
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
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
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
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
内功心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亦。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案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力络,其案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手腼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亦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
阴极在六,何以言九。
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
六阴已极,逢七归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阴之清纯,寒之渊源。
排除杂念,心平气和,两脚自然盘坐于地或床上,两手掌心朝上自然垂放于两膝,双肩放松,虚领顶劲,舌顶上腭,腹式呼吸,两眼虚视双掌心。
以意识动丹田顺时而转,
从大圈而小圈层层叠叠。
由小圈而无圈《成为一点》定于“关元”,
沿“气海”经“脐中”升于“膻中”。
过“天突”到“廉泉”再行“人中”,
上“印堂”定“百会”又下“风府”。
经“亚门”走“定喘”再下“至阳”,
沿“命门”过“阳关”落于“长强”,
走“会阴”升“中极”再归“关元”。
想“气海”运“丹田”再次顺转,
往复来三、六、九活象神仙。
以上功法,在意识形态的定位上是“找劲”,属“以意行气”或“以意领劲”之范畴。整个过程是将“丹田”中已有的但是又很朦胧,很缥缈的“元气”,用意识支配,将其调控为一点,然后通过人体的中极线,从下往上到头顶<面前>然后从头往下到会阴<后面>,最后再升于丹田进行升华<再次从大圈而小圈层层叠叠,由小圈而无圈定于,关元>。每次练习,反复三次,六次即可,能练九次为最妙。一般一个星期即有气感,练的时间越长越多就越充盈。
由于练功时要求以意识调动丹田层层运转,腹内各脏器都会随之相互摩擦并且会亢奋起来增加内分泌。所以,经常“打坐”除了能增加内功外,也对泌尿系统和肠胃系统等疾病有一定的改善。
洗髓经内功心法口诀
洗髓经内功心法口诀中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日清虚,一日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圣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从洗髓经内功心法口诀中讲述的功成之法可知,要“登圣域”,须“内清静,外坚固”。由此可知练功不单单只是纯粹的练功就能达到效果,其是要内外兼行,在练功的同时要收心,静心,清除杂念,不为任何事情所累。功练不下去了,感到遇到了瓶颈,其实皆是心未收,心没清,心不静。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摇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
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口诀十二段,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
第一段: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方法:盘腿坐在蒲团或大方凳或床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调息
(轻细无声)10分钟。坐姿要求身体正直(脊梁挺直,腰不可软),身不可向后倚靠。
注:握固,气功修炼中,手的一种姿态。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
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静思:是静思息虑,神不外驰。
第二段: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方法: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有固齿的功能。“昆仑”即指头部,以两手十
指相叉,抱住后脑(此时两手掌心紧掩耳门)。呼吸9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与叩齿
同时做)。
第三段: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方法:上式毕,呼吸 9次。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
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状如击鼓(此即气功术语之“鸣天鼓”),左右指同时
弹击24次。
第四段:微摆摇天柱。
方法: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也随之左右摇摆,各24次。
注:天柱就是后颈,颈椎统称“天柱骨”。
第五段: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方法:以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使生津液,然后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分作三次
咽下,要汩汩有声。
注:神水——津液;赤龙——舌。
第六段: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方法:吸气一口,停闭不呼出,两手互搓至发热,急分开摩擦背后“精门”,一面
摩擦一面呼气,反复练36次,做完后收手握固。
注: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肾腧。
第七段: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方法:吸气后闭气,用意念引此气向下行至神阙,觉神阙穴发热后,则将气由鼻徐
徐放出,如此做21次。
注:神阙穴即肚脐,也有泛指下丹田之意。丹田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一个区
域。以意引导,即心中暗想之意。初学者若是气不会行,可用手指点在脐下,以加
强条件反射,练习既久,气自会下行。
第八段:左右辘轳转。
方法:弯曲两臂,先以左手连肩圆(用摇辘轳状)36次,然后再以右手也依法行之。
第九段: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方法:两脚自然前伸,两手指交叉反掌向上托。托时要用力,好似向上托举重物一
般,托后缓缓放下,收于额前,连续上托9次。
第十段:低头攀足顿。
方法:两手向前伸,握住双足,用力扳,扳时身体向前倾,头向下低,12次,做完
后仍收腿盘膝而坐,收手握固。此式抻筋拔骨,壮腰健肾。
第十一段: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
百脉自调匀。
方法:舌抵上腭,闭目静坐,待津液满口时,再鼓漱三十六次,作六次咽下。前次
一度(即第五段),此次两度,所以说:“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第十二段: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口诀十二段。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
万疾化为尘。
方法:意念脐下丹田似有一团热气,初练此功时,脐下热感不明显,一般练功百日
后,就会有明显的感觉,这时真的产生了热气团,并非只是意念,将此热气引导下
行,冲过会阴穴,过尾闾,沿后背上升腰间命门穴,再升至脊背、后脑(玉枕穴)、
头顶心(百会穴),然后顺着两太阳穴、经耳根前、面颊、降至喉头、心窝(膻中),
再下行至神阙,归于下丹田。存想此一团热气如发火烧身,行至何处,热至何处,
一吸一呼,可存想热气从身前到身后,上升头顶,再沿任脉降下,完成一个循环。
这最后一式初练时,每次5-10分钟,随着功夫的逐步加深,时间自然会延长,能坐多久就坐多长,实在坐不住了,就收功,缓缓睁开双眼,下坐,再散步几分钟就全部练完了。
内功心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案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力络,其案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手腼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亦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
阴极在六,何以言九。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六阴已极,逢七归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阴之清纯,寒之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