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燮沉思了一会儿,眼睛一亮:“此计甚妙!只是要如何实施呢?”这下诸将不沉默了,这个说自己可以效仿一下黄盖,使用苦肉计。那个说打几板子算什么,他可以断臂取信!还有的说收买百姓士兵以散播谣言。吵吵嚷嚷,看起来荒唐,但其实个个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倘若计谋不管用,就直接动手,尽量杀掉高级将领,为己方争取优势。谢玉显得格外沉默,他开口了:“其实诸位不必入军营,各国皇室皆前往监军,只要让他们有矛盾,此事就成了。”皇室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除了一小部分,都不视人间疾苦,打了胜仗还好。
若是败了……他们对军营艰苦生活的不满,就会爆发出来。而他与西厉打了许多年交道,太清楚西厉皇室是个什么尿性了。
但还是那个问题:“谁去?”这次诸将都不吭声了,打仗他们会,玩这些,恐怕还不如皇室,更别说说服了。
“我去!”一个手持牦牛节杖的人,掀开帘子进入帐中。诸将纷纷看向他。
“言阙!你怎么来了。”林燮惊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看着友人,满脸的诧异。
“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怎能缩在将士们背后!”言阙大笑着,豪迈放狂“阙愿前往,说服各国!”
林燮被言阙说服了,他想与言阙一队精兵,弓弩者数人,但都被言阙拒绝了。
节杖上的牦牛毛微微摇晃,言阙握着节杖,径直出了帐篷“我不要那些兵卒,一支节杖,足矣。”众将沉默着目送这位丞相之子大步走出帐子,拄着节杖在草原上走的快速又坚定,他只是孤身一人,却比千军万马还让人敬畏。
言阙前往五国联军的帐子,甚至一个侍从也没带,堂而皇之的要求见各国主将。
“夜秦何苦来趟浑水?输了,最多做我大梁的附属国。若是赢了……”言阙毫不避讳,放声大笑“赢了!大俞撤军从夜秦而过,你猜这狼子野心之辈可会再充实一下自己的领土?!唇亡齿寒,唇亡齿寒啊!”
大俞的将领尽皆拔剑,呲目欲裂:“竖子无礼!安敢挑拨诸国友谊!”
言阙:他急了他急了,被说中心虚了。
大俞将领气的不行,但还是不敢杀了言阙坐实此事。只能将言阙好好送回去,免得他再说些啥。
然后言阙临走时去拜访了诸国将领皇室。
“大俞如此不余遗力,若是大梁没了,你们西厉能拿到多少领土?”
“你在挑拨!”
“我是在挑拨,但也是事实,我想保住国家,你不想让大俞一家独大,我们可以各退一步。”
“大俞无礼之辈,南楚作为礼仪之邦,难道能忍?”
“……”
“大俞的皇军远胜北燕,在军营中,你们怎么敢这么嚣张?”
“***放屁!他大俞皇军如何比得过我北燕精锐部队!”
就这样,言阙成功的挑拨了几国的关系,夜秦、西厉已经有退走之意,而北燕南楚和大俞在军营中几相争执,这个说你这个粗人一点不知道用计谋的莽夫!那个说你这个娘们唧唧的酸书生打什么仗!
总之,五国联军的军队闹翻了天。
大梁的将领眺望着五国联军的军营,看着安然自若,闲庭信步走回来的言阙,发自内心的感叹了一声:“读书人,真可怕。”
本来到这个地步,大梁已然无忧,但是就让他们这么嚣张一通又安然离去?不可能的。
第七日,夜秦、西厉军队退走,在必经之路上遇见了大梁的军队。
蒙篱堵住了夜秦的去路。
谢玉则等西厉全部过去了,堵在了回路上,令将士齐放弩箭,密密麻麻的箭支迫的他们不得不战,却又无力反抗。
林燮带领其它的士兵,正面应战三国联军,说是三国联军,其实真正作战的只有大俞皇军,其他两方要么战斗力有限,被穆王府统率的十万铁骑压着打,要么不服大俞,故意使坏碍手碍脚。
只是大梁的军力到底不足,在追着大俞和北燕的军队,杀了他们一大半后,只能遗憾的看着他们逃跑,林燮坐在马背上,居高临下的眺望着溃逃的三国联军,有些遗憾的咂了咂嘴,可惜了,这么好的局势。
突然,一支骑兵从敌人逃跑的方向迎着敌军而来,为首之人拉弓搭箭,一箭穿心,想射杀大俞的主将,却被大俞的副将以身相替,副将一死,大俞瞬间有些乱,但主将未亡,暂时还能稳得住。林燮眼前一亮,迅速随着士兵赶上去,在敌军的背后狠狠捅了一刀,他自己一枪向着大俞主将压了下去,大俞主将在情绪低迷之时错不及防遭此一击,被迫用刀挡下,震得手臂酸麻,林燮连环出招,枪枪向着他的要害而去,大俞主将防守不及,瞳孔放大,满是惊恐,看着越来越近的长枪。
“嗤——”血液喷出的声音响起,林燮手臂用力,生生将其主将尸体从马上挑起:“大俞主将已死!”
“大俞主将已死!”
“大俞主将已死!”
北燕和大俞的士兵不由得放慢速度,被对面的大梁士兵捅了个对穿,他们现在已经不想着反击了,只想逃跑。
在谢玉和林燮的授意下,一撮士兵被放了出去,其他的士兵也不打了,拼命向着出口而去。既然有活着的可能,何必做困兽之斗呢?
就这样,大俞皇军被全歼,北燕、南楚元气大伤,西厉、夜秦士兵无人生还。
此役大胜,这场仗也不用再打了,主要是敌人已经打不了了。
夜秦皇室听闻消息后跪的最快,立马派了一队使臣前往求和,愿意年年奉上岁币,大王来朝朝拜大梁,只求保留国家。
南楚、西厉也不蠢,跟在夜秦后面向大梁求和。大俞、北燕倒是不服气,奈何没法打了,只能奉上岁币求和。
这一战,打出了大梁的国威,也打响了几位将军的名声。待到大胜的消息传回朝野,举国欢庆。
百姓也在窃窃私语:“读书人果然说的没错,有那几位将军,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而就在这举国欢庆的当头,绥阳长公主收到了谢玉的信,言明班师回朝的日期。她不由得微笑,一遍遍的看信,就在她读信的时候,浮寒殿来了一位许久不见的客人——莅阳长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