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磁带,木盒,诵经声,糖炒栗子,老妪的嘀咕,董奶奶的回忆……
忽然,她睁开眼。
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闪过脑海——董奶奶当时提过一句“李奶奶信佛,心善得很”。
信佛之人,通常会有法号,甚至可能在寺庙中有过记录或供奉。
而海市周边,香火最盛、历史最悠久的寺庙是…
她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搜索海市几大知名寺院的资料,尤其是关于往生者超度、长生牌位登记的历史档案查询途径。这类信息通常不对外公开,但她有她的办法。
经过大半天的检索和几通无法追踪来源的电话,她将目标锁定在了位于西郊的“静安寺”。这座寺庙历史悠久,在过去接纳了众多市区的信众,或许会有线索。
她需要一个切入点。
第二天,陆婉楠驱车来到了静安寺。她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像普通香客一样买票入内,随着人流参观,目光却不动声色地扫过各处殿堂的牌位登记处和法物流通处。
在一个相对僻静的偏殿,她看到一位年长的僧人正在整理香烛。她缓步上前,双手合十,行了一礼,语气温和地开口请教:
“师父打扰了,请问寺内是否有一位法号叫‘慧明’的师太?大约二十多年前,曾在贵寺挂单修行。”
“慧明?”老僧皱眉思索,缓缓摇头,“寺内并无法号的比丘尼常住。女众挂单的也极少。”
陆婉楠并不气馁,继续道:“那或许不是正式出家,只是一位常来礼佛、甚至可能在此短期修行过的居士?她俗家姓李,大概九十年代中后期就…”
她的话还没说完,旁边一位正在擦拭供桌的、年纪稍轻一些的居士忽然抬起头,插话道:“姓李的居士?老师父,她问的会不会是以前常来帮着缝补法衣、后来在后山茶园帮忙的那位李婆婆?她好像就叫…李秀娟?”
陆婉楠的心猛地一跳!
老僧经这一提,似乎也想起来了:“哦…你说秀娟居士啊。是有这么个人,心很善,手也巧,她不是挂单,就是常来帮忙。后来…好像是九五年底还是九六年初,她就没再来了,听说…唉,好像是病了走了?”
时间对上了!清河街拆迁启动于九五年,九六年底基本完成。李秀娟很可能是在动迁过程中或之后不久去世的。
“对,应该就是她。”陆婉楠强压下激动,语气保持平稳,“请问寺里…还有关于这位秀娟居士的什么记录吗?”
“或者,她当年有没有在寺里留下过什么东西?或者…有没有人为她供奉过长生牌位之类?”
年轻居士摇了摇头:“记录恐怕难找了。那时候都是纸质的,乱得很。牌位的话……好像没见有她的。她条件好像不太好,估计也没这个闲钱。”
线索似乎又要断了。
陆婉楠沉吟片刻,换了个方向:“那她当年住过的那间屋子,还在吗?”
“早没啦!”老僧摆摆手,“后山那片旧僧寮和茶园,零几年的时候就重新规划改建了,现在是新的禅修中心和客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