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国和家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第一章

国和家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传来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

  此时,苏北的一个小村里,农民王德顺忙里偷闲,撑着自家的小船去湖中心撒网,想捞点鱼填填肚子。他将手中的网在空中熟练地甩了三圈,接着奋力一扔,渔网顺势飞出去,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抛物线,重重地落在了湖的中央。朴实的农民哪知道,外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变,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只想每天能有吃的填饱肚子。

  “湖水那个清清哟!鱼儿那个肥美哟!妹妹那个美丽哟!哥哥想嫁给你哟!”湖心传来了王德顺洪亮的歌声,二十五岁的他家里有两个老人等他赡养。父亲王学理是旧时的私塾先生,识得几个文字,是十里八乡赫赫有名的文化人,但老了之后腿脚不利索,脑子也愈来愈迟钝,已经没办法教学生了。母亲张田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嫁给私塾先生纯属一个意外,受自己丈夫的影响,也能看懂几个字,倘若想用来写信读报,那就差的远了。和她丈夫一样,老了,没什么力气了。

  一连干了三个多小时,王德顺只捞到了几条小鱼,他唉声叹气,对自己的内心深处发出了拷问:“这年头,啥时候能吃个饱的?”太阳快下山了,火球将自己最后的余晖洒在湖面上,微风吹拂,金色的丝绸起了层层褶皱。一切似乎那么寻常,直到王德顺回村后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场“盛宴”。

  王德顺收起渔网,滑动船桨,水面撕开了一条口子,径直回家。到了村口的小河,他看见几个人拿着二胡嘻嘻哈哈地往村外走,那人群中个子最高的那个名叫二狗,从小没了爹娘,靠吃百家饭长大,大了些后学了一门二胡手艺,平常靠为别人弹奏二胡勉强度日。王德顺将船停在码头边(其实也不能叫码头,就是村口一处停船的地方而已,但倒也有个响亮的名字——虎口渡,据说是村里的刘地主起的),冲上岸,一把抓住二狗:“嘿,二狗,啥事情把你乐得这般高兴啊?是哪家黄花大姑娘看上你了?”周围传来一片笑声。“额哟哟,德顺啊,现在可不兴开这玩笑啊!我现在那是比娶了三妻六妾还高兴!咋?你还不晓得?”“不晓得,啥事?”“天大的喜事啊!新中国成立啦!”“啥?新中国?就解放军领导的队伍成立的国家?”“昂对!”周围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哈哈哈,这可太好啦!那是不是说,蒋秃子再也回不来了?”“是是是,咱们啊,要过上好日子啦!听说,北边的那些地方已经打倒地主分田地了!”“田地?那刘地主会给咱这些泥腿子?”“当然,新中国,人民说了算!”

  王德顺开心得不知道说啥好,就向二狗告别,一蹦一跳地往家走。一路上看见许多人,有穿舞狮服的,有敲锣打鼓的,有唱小曲的,听说,县里的戏班子还特地来演出了呢。王德顺现在是满心的欢喜又夹杂着一丝后悔:咋就没赶上这“盛宴”呢?

  泥淤的小路十分曲折,路的尽头有一户人家,那便是王德顺的家。屋子不大,是农村里很常见的茅草屋。走进屋子,家里的陈设也十分的简单,一个上了年代的柜子,一张炕,一个火炉,屋子的四面墙各有一扇窗户,上面的花纸已经有些破损。屋子旁边有个小屋,屋里有口大灶台,有口水缸。王学理在炕上睡的正香,张田根在厨房里烧菜,今天的菜有点丰盛,有青菜,土豆,居然还有白花花的大米饭,香!屋顶上,炊烟袅袅。

  “哥!你回来啦!”王德顺转身一瞧,是在县城里上高中的妹妹。她丢下书包(也就是个自家做的布袋子),冲了上去,给王德顺一个大大的拥抱。“哥,我又见到你啦!”“德清啊,让哥看看,哎呀,咱家德清又高了许多,真是越来越俊了啊!”张田根走出厨房,用手在袖子上抹了抹:“来来来,快进来快进来!我特地在刘地主那借了三两大米,快快快!”德清冲到厨房里,掀开锅盖:“妈呀,真是香啊!”“那可不是,咱家有几个月看不见大米了,今天这是特地招待你的,我的大闺女哟!”王德顺放下鱼,问德清:“德清啊,今天咋回来了?”“哎呀个,你不会还不知道吧?新中国成立了,今天学校放假!我和同学们在县里玩了好久了,这不看天快黑了就赶回来了。”“哦,是这呀!德清啊,咱家生活不容易,你在县里要好好学,给咱家出个女状元!”“啊呀呀,别谈了别谈了,我把鱼烧了,你们先去房里。”

  德顺德清走到门口,德清看爸爸正在睡觉,就和德顺比了个嘘,然后悄悄地走到炕边,大叫:“爸!”王学理瞎了一个激灵,嚷嚷:“谁啊?大惊小怪的,打扰我睡觉!”然后揉揉眼睛,一看:“呀,啊哟哟哟,大闺女!来,给爹亲亲!”“哎呀爹,我这都多大了,不亲了不亲了。您快起来吃饭。”德顺去院门把书包拿过来:“爸,去吃饭吧!”

  一家四口坐在院子里,木桌上的菜热气腾腾。最中间的是一碗鱼汤,上面还久违地飘着油。鱼的左边是青菜,没有啥油水,右边是土豆丝,吃在嘴里味道很寡,但还是很香。白米饭只能够德清德顺俩人吃,他们是准备分点给爸妈尝尝的,奈何他们爸妈都说:“这白米饭哪有我这糠当饱,你们吃。”王学理活了四十几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丰盛的饭菜,德顺跟不要说了,三口两口地就把白米饭吃光了。德清提议:“在新中国成立的大日子里,正好咱家都聚齐了,我给大家跳一个!”王学理听到这话,突然拍了一下桌子,低声说:“没齐呢,你大哥还在前线呢,也不知道咋样了。”原来,大哥王德民在1946年被抓过去当了大头兵,至今没有任何音讯。一家人想到这里,都低下头,默不作声,张田根赶忙说:“好日子好日子,咱开心点,来来来,德清跳一个。”王德清赶忙答应,自唱自跳了一段《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全家人都为她喝彩,王学理也似乎忘记了不快,冲德清笑了笑。

  不知不觉,夜深了。这晚静的可怕,漆黑的天地只能听见几声狗叫,炕上累了一天的德顺真鼾声如雷,王学理坐在院子里,看着月光,心里好像在想着什么。

  随后的几天,王学里晚上都坐在院子里看月光,直到一天晚上,张田根起来蹲坑时看见了他:“学理?干啥呢?”王学理赶忙抹了抹眼泪,说:“没啥,就是睡不着,一个人起来坐坐。”“你别骗我了,我和你当了也快三十年的老伴了,你心里想啥我都知道,是不是在想德民啊?“嗯。”“别胡思乱想,咱家德民福大命大,什么大灾大难没过来啊。当年鬼子进村,他躲在水缸里逃过了一劫,这天杀的白狗子,居然直接去田里抓壮丁!唉。”“不想了,不想了,回去睡觉了,生死有命吧。”张田根扶着王学理回屋了。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德清正在去地主田的路上,突然遇到了县里邮政局的小张。小张家是东刘村的,又是德顺的邻居,彼此很熟悉。“小张啊,你这是去哪啊?”“哎呀德顺,我正找你呢!”他从一大堆信封里掏出了一封信“诺,你家的信,好像是南边来的,你看看。”德顺放下锄头,接过信来“这我大字也不识几个,你给我读读。”“德顺啊,不是我不帮,你看,我这还有好多信要送,你回家找王先生吧!”“哦那好,你先忙!”小张一蹬自行车,消失在茫茫日光中。“南边来的信,会不会是德民哥啊!不行不行,赶紧带回去给爹看看。”德顺拿起锄头,径直往家冲去

  “爹!爹!”德顺大叫。“这个兔崽子,打扰老子睡觉。干嘛,这么急匆匆的!”“爹,信!”王学理一听到信,赶紧穿上草鞋,一边冲到院子里,一边系纽扣“快给我看看”王学理一把抢过来,拆开信封,信上歪歪扭扭地写了许多字。

  “爹,娘,德顺德清德昌,德民向你们问好。我现在在广东省一个城里,部队准备撤回到台湾,儿子我实在想家,但如果逃回家被逮了那就要枪毙。等解放军解放台湾了,我到时候第一时间回家,孩儿一切安好,勿要牵挂。还有,我现在已经做到了连长职务,是个大官,吃喝住这方面不愁,望爹娘不要担心。”

  “是德民!德民哥还活着!太好啦,太好啦!”王德顺紧紧抱着爸爸,不知不觉中,感觉到衣领湿了,原来,是爹哭了。

  “他说等到解放台湾就回来,现在解放军已经打到南方好远了,应该快了。还有,没想到德民这小子在外面学了这么多字,哈哈哈,好小子。可惜了,德昌看不到这一天了。”王学理叹了口气。突然,他冲到房间里,从柜子里拿出一毛钱:“德顺,拿着这些钱,去县里买点关于前线打仗的报纸,快去,田里我去干。”

  德顺拿着钱,朝县城里跑去。

国和家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