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笙在期末考拿了第一,马嘉祺的父母只能遵守约定,马家真的多出了一间设备齐全的专业音乐室,除此之外,他们不再干涉马嘉祺的选择和兴趣,马嘉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刘耀文的进步也是明显,从倒数第一的成绩一路往上,暑假攒够了钱,搬进明亮的新家,一如既往地话少,但身边的人明显没有像以前那样那么害怕他。
宋亚轩的假期总是在各国机场间穿梭,他的琴声活跃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参加各种高规格的钢琴交流会,少年天才的光芒在擅长的领域上闪耀。
贺峻霖往季家跑的次数明显增多,找的理由五花八门,但每一次,总会被张真源退回。
严浩翔跟严父没有出国,也没有彻底和解,严父不再强求,看到严浩翔好好生活,他在国外也就能放心一些。
丁程鑫成绩好坏取决于自己,从来不在意第一第二,依旧爱捣鼓自己的“不务正业”娱乐资产,赔了就耸耸肩,赚了就接着玩儿。
而季笙的暑假也是充实、热闹和松弛的,是她穿越以来,久违的体验。
开学后,除了季笙和严浩翔从F班一起升到S班,有不少F班的学生升到D班、B班和A班。
重新回到S班,季笙莫名其妙地又当上了班长,严重怀疑自己是被资本做局了。
没错。
被李飞做局了。
季笙觉得自己不仅是一个班的班长,仿佛成了整个年级的班长,班长俨然成为了她的另一个名字。
一次又一次的“年级第一”,她用无可争议的成绩,向所有人证明,那次第一不是侥幸,她像是学院的传奇,激励着无数处于落后班级的学生,也是无数低年级学生仰望的标杆。
那至关重要的最后1%洗白进度,和上一个世界一样,依然如同一个顽固的魔咒。
无论她取得多么耀眼的成就,无论获得多少人的敬佩和喜爱,它都稳稳地卡在那里,纹丝不动。
仿佛这个世界,还在等待着什么。
三年,整整三年。
季笙甚至开始习惯这种“无限接近却无法抵达”的状态,将更多的心力投入到享受当下和规划未来中。
终于,迎来了毕业季。
这不仅仅是一场告别,更是一场终极的“答辩”,一份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投入商业实践的答卷。
有人拿出创业企划书,渴望一鸣惊人;有人谨慎地选择加入成熟企业,从基层开始;也有人凭借家族资源,尝试操盘小型项目…
而季笙,选择了成为一名投资人。
她的毕业考核项目,投向了几个看似冷门、却拥有扎实技术壁垒和长期增长潜力的实体制造与生物医药初创公司。
在最终的答辩会上,对行业趋势独到且富有前瞻性的见解,征服所有评委,季笙不仅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并且是提前超额完成。
毕业典礼,在熟悉的礼堂举行。
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季笙再次站上那个承载了她太多记忆的地方。
聚光灯下,她穿着合身的学士服,身姿挺拔,气质沉静而从容。
台下,是黑压压的毕业生、师长、亲友,季笙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平稳,带着通透的力量,既不煽情,也不空洞:
季笙四年前,我们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走进这里。
季笙四年后,我们带着知识、技能,或许还有些许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即将离开。
季笙学院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K线图的起伏、估值模型的精算、商业计划的撰写,更教会我们一种思维——
季笙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价值,如何在风险与机遇之间做出权衡,如何用理性的框架去理解这个复杂而动态的世界。
季笙人生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们,它们如同资产负债表上的积累,无论正负,都构成了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
季笙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实践这漫长人生的起点。
季笙愿我们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敏锐的洞察,保有本心,在属于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
季笙祝各位,前程似锦,毕业快乐。
她的声音落下,没有激昂的号召,没有煽情的泪水,只有平静却蕴含力量的期许。
是告诉他们,也是告诉自己。
礼堂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左必成功(系统)叮——
左必成功(系统)洗白1%,当前进度100%。
左必成功(系统)第二世界已完成。
…
季笙站在掌声里,感受着台下无数道饱含敬意、祝福与不舍的目光,听着脑海中宣告终结的提示音。
她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对这段漫长旅程告别的微笑。
这个世界的季笙,毕业了。
而她的归途,也终于亮起了第二盏绿灯。
不知道…下一个等待她的世界又会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