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的过着,这个小村落自从那次旱灾之后,一直都是风调雨顺的,村民们也过得幸福美满,虽然比不上那些达官贵人。
但也是平静祥和的。
去岁,十八岁的泽儿三元及第,被当今点为状元郎,还被太子太傅榜下捉婿,成了太傅的女婿。
这段姻缘皇上也十分看好,还给二人赐了婚。
还给泽儿赐了宅子,虽然泽儿只是在翰林院任职的正六品编修,皇帝赐的宅子不符合他的身份,但他是新科状元,且又是太傅女婿,有着这一层身份,也没有人说什么,再说了,皇帝赐了,哪有人敢说啊!
因为泽儿不是京城人,所以皇帝也不急着让他上职,而是特许他回家乡将父母兄弟都接来京城后才让他上职。
皇帝给了他两个月的时间,让他回家。
所以泽儿在京城简单收拾一下,就请了车队准备回乡了!
不出所料,泽儿回到家乡后,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甚至府城的官员都屈尊来到小石村,还说要给泽立个碑,歌颂他的事迹,不过被泽儿拒绝了,说与其为自己立碑,不如讲这些钱财用于学子的教育方面,可以在每个村落建立一个族学,用于孩子们的启蒙,待这些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把他们集中到镇上或者县城,府城中一起教学,这样既方便管理,又可以让他们西南多出些读书人。
在场的官员听到泽儿拒绝了他们要立碑的事情,反而要求他们多些关注其他学子,简直是大善大才之人啊!
要知道他们西南别说状元郎了,就连二甲的进士都没有几个,这边的父母官都是其他地区的,祖籍都不在西南,不过也想在西南作出点政绩来,要是西南这边出了很多读书人,那么西南这边,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发展起来了。
无论将来西南发展起来后,他们在场的官员能不能亲眼见证,但是由他们起头,史书上定会给他们记上一笔的。
想要读书人多,不就是要从娃娃捉起吗?
西南这几年也不再有什么天灾人祸了,年年风调雨顺。
很多乡亲都想送孩子上学,可奈何没有那么多私塾接收孩子。
有些大一点的村子倒是有自己的族学,但是里面的夫子大部分都是老秀才,教孩子也仅限于启蒙。
若想再进一步,至少要去镇上面,但他们都是耕种人家,家里劳动力就那么几个,咋可能分一个出来来回送孩子上私塾呢?
虽然私塾有住宿,但是一年也要五两的住宿费,他们一年到头省吃俭用都未必有五两剩余的,哪能就这么给孩子们交了住宿费呢!
能送孩子上学,已经是拼劲全家人的能力了!
住宿…他们不敢想啊…
所以这件事还要任重而道远啊!
还是要找一个地方作为试点,结果可行之后,他们才敢全面实施计划。
泽儿回到家乡后,赵宁很高兴,知道泽儿高中状元后,赶紧回屋里拿那些铜钱,在门口撒喜钱,让乡亲们都沾沾喜气。
接着就是在村子里面进行了三日的流水席了!
为此,赵宁还带队进山打了许多猎物回来呢!
来恭贺的大小官员没有想到,状元郎是出身猎户之家,更没有想到母亲就是当年打虎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