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
大丫终于成为了真正的沪市人,跟着舅舅姓,确切的说是跟着妈妈姓,舅舅给她去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婧怡,以后她就是张婧怡了。
沪市不像其他偏远城市,下乡知情要等到高考恢复了才能回城,据婧怡知道的,光这一个月,就他们这个忠义巷已经有五六个知青回来了,别的地方也只会多不会少。
一有知青回家,那家人就传出哭声。
亲人重逢,总是那么感人。
还好之前婧怡都是农村户口,所以没有下乡做知青的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她没有一来就让小六给她搞个户口的原因。
今年下半年开始,时局松动,就连高考恢复的消息,她们这都比别的地方知道的早,只不过大家都不敢大势宣扬,但是私底下能运作的,都运作起来了,纷纷把自己在乡下受苦的子女想办法快点弄回来。
“光明终于到来了…”
听着外边的声音,舅舅抽了一口烟望着天空,用着嘶哑的声音深沉的说了一句。
“是啊,光明来了…”
婧怡看到舅舅今天难得没有泡在工作室里,反而坐在廊道上发呆。
婧怡没有经过那段黑暗的日子,但是却能理解舅舅的心情。
“婧怡啊,有没有想过考大学啊…”
舅舅看着边上的婧怡问了一句。
“有啊,但是我不想离舅舅太远。”
“为什么?”
“因为不放心舅舅一个人在家啊…”
“臭丫头,舅舅又不是七老八十走不动路了,不用担心我,你要是考得好,舅舅为你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成为拖累你的累赘呢?读书好,读书出路多…”
“嗯…我听舅舅的…”
~~~~~
1977年,婧怡在舅舅的目送下,平静的走入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婧怡十九岁参加高考算很年轻的了,第一次高考,各个年龄段都有,有下乡十年回归的知青,也有拖家带口的老大哥。
不仅是他们,婧怡也认为,这一次是他们改变人生轨道的转折点。
婧怡心态好,考完试后就在家躺平了。
那份扫大街的工作早在去年的时候,就转让给以为大爷了。
“你这丫头,心里一点都不着急的,你看隔壁几家的孩子,天天在门口守着,就等着录取通知书到呢,你倒好,天天净知道研究吃的喝的,你就不担心你考不上吗?”
舅舅看着婧怡又在厨房里忙活,憋在心里几天的话,终于说出来了。
“哎呀,舅舅,你就放心吧,我有信心,稳稳的…”
“诺,尝尝我新做的的红枣糕…”
“哎,你这丫头…嗯,还不错…”
陡然就被塞了一块糕点在嘴巴里,把舅舅的话堵住了。
无奈,舅舅只能先吃了再说,还别说问道可以,甜而不腻,口感也好。
“那可不,我可是尝试了好几种方法做出来的,我还做了绿豆糕,马蹄糕,您都尝尝。”
在婧怡的美食投喂下,舅舅忘了让她上心录不录取的事情了,专心吃糕点。
叮铃铃铃…
“请问是张婧怡家吗?”
又等了半个月左右,邮递员终于骑着二八大杠来到他们家了,问了一下守在门口的舅舅。
这几天舅舅看到隔壁有人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也跟着其他人一样守在门口等着,今天终于盼到了。
“唉唉,是,是张婧怡家”舅舅看到邮递员,笑得可开心了。
“张婧怡在家吗,这份邮件是需要她本人签收的。”
“好好,婧怡,快出来…”
舅舅听了也没有不高兴,笑着朝屋里喊。
“来啦!”
婧怡早就知道通知书是今天到的,也跟舅舅说了不要担心,但是老头子非不听,偏要守着门口,连他最爱的木工活都好几天没碰了,婧怡见他这样也不劝了,由着他守吧,反正就在马牙子上,日头晒不到,雨淋不到的。
“谢谢同志,辛苦了,这两颗糖给你,沾沾喜气…”
婧怡把户口本给邮递员查看,没问题后,就把通知书交给婧怡让她签收。
舅舅看着婧怡签收完,笑着感谢了一下邮递员,还把口袋的两颗糖拿出来递给他。
送走邮递员,舅舅捧宝贝似的双手捧着录取通知书回到屋内。
“祖宗显灵了,咱们家还能出一个大学生了…”
舅舅拿出通知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喃喃自语道。
婧怡不管他,她走进厨房准备做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