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七自己说说。”皇上不打算放过果郡王了。
果郡王一直在思考,皇上是抓到什么蛛丝马迹了。打算先探探皇上的口风,但是不管怎样,今天都不是一个好时机。索性决定装醉不理,改日单独面圣时再做打算。
“莫非是桃花枝上莺啼言语,不肯放人归”?皇上有着隐隐笑意,略带戏谑问道。
这话对于甄嬛与果郡王二人却如惊涛骇浪,这原是他们在凌云峰互和的《九张机》,当时花笺为信,互表欣喜。不想却为今日埋下祸端。
甄嬛压住内心惊惶,强装镇定,试探开口:”臣妾倒不知道皇上原来喜欢这样的诗”。
皇上不是朕喜欢,但朕以为熹贵妃会喜欢。
甄嬛比起繁华春光,臣妾更喜欢安静的清冬。
皇兄定是拿到了什么,要怎么打消他的疑虑,果郡王烦躁的按了按额头,然后站起身,说道:“微臣头疼,想出去透透气。”
皇上不许去,给他斟酒,朕要与你对饮。
皇上生怕有人离开似的,吩咐道:“中秋夜宴,不醉不归,都不许提前离席”。
而此时,果郡王起身的瞬间撞到了一个斟酒的宫女,不想掉出了一个精致的荷包。
皇上拿来朕看看
皇上翻出了一张女子的小像,眯着眼看了一会,嘀咕:”好生面熟”。一位新晋的贵人提醒道:“臣妾看着有点像熹贵妃”。
宁嫔也有点像浣碧或者玉娆
皇上略略一环顾,问道:“浣碧怎么不在”?
甄嬛她伤口未愈,臣妾让她多多休息。
皇上朕想看看她跟着小像有几分相似。
接到口谕的时候,浣碧正半躺在暖塌上看书。忽听小丫鬟说,有殿前公公传旨,请浣碧前往乾清宫。
浣碧匆匆套上对襟小袄,也不曾涂脂抹粉,只见来的公公面生的很,不是苏公公也不是小厦子,浣碧暗想:“不会是娘娘出事了吧”。暂时也忘了上一世的赐婚,只顾跟着公公疾步前往。
乾清宫内无丝竹之声,一点不似佳节之景。到得殿内,不见推杯换盏,不见嬉笑打闹,一切肃静的太不自然。
浣碧疑惑的看了看甄嬛,还没看出任何端倪,皇上对苏培盛使了个眼色。苏培盛将一枚小像递到跟前,皇上开口道:“你可见过”。
浣碧不曾见过
皇上可认识这是谁
浣碧宫女头饰,似乎都差不多。奴婢愚钝,不识得。
皇上转头问甄嬛:“这就奇怪了,难道这是玉娆吗?”
甄嬛臣妾确实不识得这小像
这时有人呈上一沓花笺,甄嬛大惊,这像极了凌云峰时与果郡王通信使用的。还没来得及细想,皇上看着花笺说:“这字有点面熟,娟秀隽永,熹贵妃,你看呢”?
见甄嬛不语,端妃解围道:“什么样的好字,让臣妾也瞧瞧。”
皇上示意小太监递过去,端妃看罢说道:“像是像,缺了点精气神。”
甄嬛不如臣妾写几笔皇上瞧瞧。
甄嬛知道,现下要紧的是让众人信服,让皇上信服,端妃刚提醒了字迹力度不同,只要稍微运气用力,也可勉强过关。但是皇上的疑心却不会因此消除,看来还需重长记忆。
皇上看了甄嬛的字迹,疑惑道:“细微之处,确有不同,但怎么会如此相像?”
浣碧虽不知事情原委,也大致猜到几分。见事情有剑拔弩张的势态,为了保全甄嬛,便开口道:“奴婢好练字抄诗,因倾慕娘娘字迹,平日闲暇时会临摹”。
皇上那你写一句,桃花枝上莺啼言语,不肯放人归。
浣碧依言写下,皇上看过后让众人也对比了一下,比甄嬛的稍显绵软无力,但跟花笺的字迹对比却一般无二。
皇上老十七自己说说,小像主人是哪家姑娘,是否在场?
果郡王深知此问是个陷阱,答在场,需要指名道姓,而在场的只有甄嬛与浣碧符合条件;倘若不在场,那一定要有这么个真实存在的人,字迹相符又跟小像相仿。
正想着,甄嬛开口了:”王爷何时与浣碧通过书信了”?
果郡王听懂了,忙说:“佼佼佳人,江东之畔,花之燎燎,云之牵牵。”
皇上皇上不禁哈哈大笑:“老十七,想不到你也有今天。”
一场中秋晚宴,在审问中结束了,各人各怀心思,今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