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在军事上,由于武则天称帝(武周时期)与周边各国的局部小战争,时起时伏,以武周胜利为多。武则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维护了帝国的统一,疆域的辽阔,国家的强盛。[3]
西域
唐太宗时期,唐朝占据了西域。唐高宗后期至武则天在位时期,唐朝与吐蕃为争夺西域烽烟不息,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唐朝罢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安西四镇复归于唐朝;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崔知辩击吐蕃,再次收复安西四镇;同年,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在平定内部徐敬业之乱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 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载初元年(68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长寿元年(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镇。[14]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巩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11]此举使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4]
北方(突厥)

700年的武周疆域
在北方,东突厥在唐太宗时期被灭国。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泥熟匐为可汗。永隆元年(680年),礼部尚书裴行俭在黑山大破突厥,擒获奉职,泥熟匐也被杀。次年,裴行俭等又平定突厥阿史那伏念叛乱。但在光宅元年(684年),抗击突厥的大将程务挺因替宰相裴炎申辩而被武则天杀死,突厥人为此欢庆。
武则天称帝后第5年,即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十月,篡位的默啜可汗为了争取中原王朝支持遣使请降,武则天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后来默啜因帮助平定契丹有功而被封“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三月,武则天应默啜之请,将六州降户数千帐送交默啜,并给他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具3千件、铁4万斤。圣历元年(698年)六月,武则天命内侄武延秀前往突厥,准备娶默啜之女为妃。默啜以武延秀非李氏为由不但不允婚,反而将其拘留,并扬言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武则天起先命其内侄武重规等领兵45万反击默啜,但毫无成效。武则天不得已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又任命李显为河北道元帅,募兵讨伐突厥;但实际领兵出征的是副元帅狄仁杰。默啜得知唐朝大军将出发,即将从赵州、定州掠夺的男女8、9万人全部杀死,一路残杀百姓,饱掠而去。一些大将虽拥有重兵却不敢逼近默啜。狄仁杰领兵10万,到赵州时,突厥已经撤退。他一面安抚百姓,又严令部兵不得侵扰百姓,河北才算安定。此后,默啜恃强一再侵扰北疆,采取时和时战的策略,双方关系时好时坏。
东北
主词条:营州之乱
在东北,武则天时期契丹崛起,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因营州都督赵文翙暴虐无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和旧城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周,进攻河北地区。武则天三次派兵讨伐,损兵折将,在奚和突厥帮助下才得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