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唯美笔记本
本书标签: 现代 

不说苦,却苦出了天际;不说爱,却爱到极致

唯美笔记本

曾经有一种文学思潮叫作“伤痕文学”,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大时代悲剧性凝集而行的特殊产物。早期的《班主任》和后来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都代表了当时的农村“伤痕文学”。余华的《活着》还有近期刚上映的《隐入尘烟》都有伤痕文学的影子在内。——前言

“伤痕文学”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与鲁迅先生当年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我对伤痕文学没有偏爱,只是单纯的觉得,这类文学结构小巧,文思细腻。常以现实中的“小人物”作为故事的主角,通过文学手法或批判或讽喻现实的无奈和“人”的艰难。

原本以为,人到中年,已经到了心如止水的时候,再不会有事和人激起我一点点涟漪。开始变得心思清明,薄如蝉翼,心头简便轻微。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人都被会生活磨得没了脾气,没了性情,在那万丈红尘里搅着,裹着,最后变得唯唯诺诺,血气全无。

最近一直沉陷于“海清”对“张桂梅”的诠释,让我涟漪初溢。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做梦。我怀念的是争吵过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我永远记得那年你的生日,也记得那一首歌。记得那片星空,最紧的右手,最暖的胸口,许下的承诺……

举目苍茫,山高水远,市井长巷惠及余香。追随日月星辰,忙碌的空间太过拥挤,无法张开翅膀施展凌空的想象与窈窕的雕刻,翕张难免无所适从,有时罅隙突现,自以为天长地久的美好倏尔荡然无存。十月的长笛轻叹,几股季风扰乱了窗纱的宁静,重脊高檐唏嘘,却是秋庭晚。何时风过颜回,吹散寒香冷寂,当情怀成为一种力量,我们便已不在天地之中。

不要说人情的凉,或许人情就是固有的凉,不要说世道的恶,或许世道既非善,亦非恶。只有数尽千般皆不是,我们才能够适度清醒。疼惜的人去了,心被狠狠攥了一把,也就不知道疼了,最终都会被时间弱化为轻微的摩擦。

往有情里去说,那人的一笑一愁,一言一字,都会搅得人心怀荡漾,往无情里去说,她的静漠恬淡,又绝非无因无果。说到底,隐入烟尘处,来去皆随风。此一去,风烟万里,此一归,故人相亲,若果然如此,凭赤心以经世,抱孤意以终年,又何憾之有。

人说,山水里有菩提。而我说,烟火里存因果。如若,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一步步丈量的红尘路,无处不是心灵的道场。浮世喧嚣里,若可行亦是禅,坐亦是禅,即便最朴素的一果一蔬,一粥一饭,莫不是慈悲的遇见。若己心慧而净,自会懂得否泰有极,而善恶有终,那些得失的缘分,不过是一己私念。

两个命运悲惨孤独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曾为了生活努力着,温暖着,没有心计,朴实,真挚,最后命运却是狠狠给了我们一巴掌,没有最苦,只有更苦。这是隐入尘烟里的剧情,因为真实,所以精彩。因为过于真实,反而于现实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不说苦,却苦出了天际。不说爱,却爱到极致”,这是对《隐入尘烟》最合适的一句评价。最好不相遇,便可不相依。最好不相依,便可不相随。这不只是爱情故事,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游戏。

体验过人生疾苦,才能更懂得珍惜生活。真正的爱情不是海誓山盟,不是珠光宝气的所谓浪漫。而是两个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在努力拼搏争取更好的生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和艰辛。

受苦并不需要被赋予任何高度或意义,有时候书本中的文字只是要我们明白:苦难是人世间最大的真实,我们承受它,只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现实中,我们其实很少被当成“人”,我们可能是拉车干活但最好不要吃太多草的驴,是危房将倾时随意任之自生自灭的燕子,是一袋匹配的血浆,一棵麦子,是泥土。

我们只能期望自己在很小一部分人那里被当成“人”对待,所以我们会一直找,一直等,找到了等到了就会珍惜,但当他们消失的时候,我们就又变回了那些“东西”。

男女主角各像一粒被边缘化、被遗弃的种子。原本陌生、孤僻,在相遇之后却逐渐发芽生长,繁茂成了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绿洲。一男一女一头驴,一亩麦田一个家。美学是导演的涵养,所谓电影的表达是影像的。影像的表达,用看的,你有理解同时有感受。电影中大量镜头从荒地变麦田,从泥土变家园……这是一个物理的从无到有,也是男女主角情感的一种质化。

一片荒地,种下一粒粒种子变成金黄的麦田。几个冰冷的鸡蛋,经过不断地日夜守护变成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一堆泥土,在一铲一筐中变成一砖一瓦、变成了一个家。男女主角两人之间这种从无到有的情感,是对彼此之前经历的感同身受。更是一种同类的归属!

句句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字字不提苦,却苦出了天际。隐入尘烟这是一部写给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的长诗,既悲情又浪漫。也许不该用“诗意”来表达这部片子,他们虽然是别人口中笑话般的存在,但却有着最健全人格和友善的灵魂。我们又凭何对平凡人的生活居高临下地评

囿于乡土已久,再也无处可逃,像是被风吹起时,命数已定的麦浪。海清的表演极为有张力,完全抛弃了以往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与戏路,以这样一幅模样出现在那片广阔的黄土地上,从土旮旯里头生长出来的相濡以沫的情感,饱含着深情、自然而然,了无表演痕迹。

土地是破土而出的起源,也是入土为安的归宿。看完这部电影,有很多话想说但又如鲠在喉,被命运安排的两个人,善良又孤独的两颗心互相救赎,开始对这世界有了期盼有了牵挂,爱的种子落地生出麦花。但你回过神来想用一个词形容他们的时候,却连幸福这种轻飘飘的词都不能放在他们身上。

整部影片镜头语言运用极好,很喜欢。影片中,在田间劳作的镜头非常美,画面感极强,像贾樟柯导演那样想要为观众展现劳动之美与劳动者之美,农民有着单纯朴素可爱的思想,依赖士地、接受土地的滋养又回馈土地。又像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那样,黄土地才是真正的主角。

比如马有铁和曹贵英两个人坐在沙漠中,沙漠布满了整个镜头的四分之三,人只在镜头上方四分之一处,增强了画面的空旷感和人对于土地的依赖感。又比如马有铁放走驴子时回头看的那一眼,用了一个俯视全景镜头,黄土地几乎布满了镜头画面的全部,驴子在土地的中间,这种镜头语言的表达很震撼。

《隐入尘烟》是一曲农村苦乐交织的挽歌。不动声色却又让人喘不过气来,灼心!整部影片的色调,始终有种喷薄而出的原始力量。偷吃稻草的驴,麦粒印出的花,鸡窝映出的星光,归巢的燕子……最后这些也随着抽走的血和推倒的房子一道,如尘烟一般消逝。

后记:

《隐入尘烟》上映后,有人拍案而起!认为这部电影讽寓性强,暗含的攻击性太大了。处处暗戳内涵上层建筑。这是包裹在艺术手法中的全力抹黑现实的一部电影……然后全网无声被下架,农村人都被吓得不敢再说话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导演揣着自己的小心思,装睡叫不醒。论剧情、论演技、论镜头,这电影就是冲着国外电影节去拿奖的。展现的是边远地区的落后、愚昧、残酷、无知、丑陋……所以入围釜山电影节也被咔嚓拿下。隐入尘烟真的隐入尘烟了。

有人说怪不得外国人对我们恐惧如斯,误解如斯,原来我们自己的电影就是这样抹黑自己的。怪不得欧美列强围攻我们,世界舆论对我们的印象都是贫穷、落后、痴呆、愚昧、贪污、腐败……你看这部电影从镜头语言到故事演绎,天衣无缝。是在玩火!我想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引导人、鼓舞人的才是好作品。

上一章 丝雨残红,抛却流光,挥手便稀释了人间哀愁 唯美笔记本最新章节 下一章 星光缱绻,月色缠绵,陌上且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