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里,拨动心弦,润笔走心。万千浮华,不过手中一盏清欢。不管受过多少伤痕,都能用银碗里的白雪,将自己一点一点治愈。嗅着原木的沉香,描着淡泊的文字,就连发丝都闪着自信的光泽,眼底含着一丝笑意,对孤独极尽温柔,这些都是爱自己的仪式。

有人说,携手同行是一种幸福,孤单上路是一种美丽。而我愿以寻常之姿,以最舒服的呼吸走到山河永寂。水到渠成,才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完美。俯仰一世,余生很短。心与心靠近取暖,互为依恋,世界便充满了爱的颜色。
任凭秋雨如绸,惊则变,花雨零落,枕愁而眠。我自修篱,盏茶清心。秋雨淅沥,而我依旧眉目清白。心潮不再起伏,人生失了感慨,也无了拟词的欲望。只有在月光下才能看见我的倔强,但月色却为我守口如瓶。万物萧瑟的季节总是会让人多愁善感,不管是为了一点情,还是一点爱,终会在平平仄仄的故事里成为过往。

特别不喜欢“顺其自然”这个词。尤其在情感方面,这句话总是能让我闻风丧胆、望而生畏。觉得这个词,对情感天生设限、屏蔽甚至是驱逐的。打里往外透着润物无声的狡黠,且一般不是往好处润,而是往不堪处润,润的
人世上哪有“自然”,俱是“使然”。每次听到谁跟我拎出这个词,都有一种想把它从字典里生生抠出来扔掉的念头,或把组成这个词的所有横平竖直,拆散了、劈碎了、再揉巴揉巴扔火堆里烧了……
主要是,这个词,在有些人那里,用起来真的太方便、太不假思索,尤其太报喜不报忧了,因为“它”只诱使人往好处奢望,殊不知,头顶很可能早就则重云低锁、伸手可触,而脚下也早已神不知鬼不觉遍布陷阱。

有人经常引用山本耀司的话自勉:“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
你喜欢,我也喜欢。可问题是,不知道脑子突然就拐了个弯儿,既然在事业工作方面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有付出才有功德圆满,为什么遇到情感问题时,却总是那么热衷于摆出“顺其自然”的姿态?

世间有“自然”到位的情感么?换句话说,灵感和成就不会天上掉馅饼,那么情感就能想当然不请自来?不用维护?不必用心经营?无需诚意?
想来,归根结底,这份顺其自然的姿态,主要还是源于内心要的并不急迫,或者说不是那么渴望,没那么在意,不是志在必得,也不是非她莫属。也往往就意味着,不进则退,进一退三,退避三舍,最后不了了之。
顺其自然,“其”指的是什么?事情本身?情感本身?环境?条件?“自然”又是谁的自然?更强势一方忽左忽右忽冷忽热的情绪?或者更游离一方的审时度势进退维谷?抑或两人之间相互试探底线、衡量得失的进程?

这些所谓的“自然”,难道不正是当事人自身意愿的体现?而且通常都是谁的意愿占据了主导位置并胜出,谁就最终引领了“自然”?
如此,主张“顺其自然”的人,基本上应该都是对这份情感更欠缺投入、且为自己留足余地的人吧。之所以打着“顺其自然”的幌子,不过是更方便进退,既顺理成章享受享受春江花月夜,又无需做出实质承诺,更用不着“必也正名乎”。

自己也不确定的情况下,面对鸡肋情感,完全根据即时心情,决定向左多使点劲儿,还是向右多用点力,或者干脆就玩游戏一般静静看着对方无所适从手足无措也能多少满足一下虚荣心,抑或实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勉为其难修成正果也是可能,不过概率很低。
说到底,所谓的“顺其自然”,不过是一种欲盖弥彰者戴着面具的主观意志,其终极走向,才不“自然”,绝对是暗中施压、较劲的“使然”。

“顺”好了自然皆大欢喜,可万一“顺”不好呢?事实上“顺”不好的情形绝对占大多数,因为被“顺”者在被“顺”的过程里,往往有经年累月的玉碎和伤痕。
于是,最后,被“顺”的那一个难免气急败坏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有言在先的嘛,说好了要“顺其自然”的,怪谁?顺其自然?虚与委蛇的托词而已。这个词自一诞生就让人有生无可恋的绝望,根本无视什么金科玉律。

正应了那谁说过的一句话:所有幸运和巧合的事,要么是上天注定,要么是一个人偷偷地在努力。顺其自然这事其实也一样——背后,要么有人在拼尽全力讨好,要么有人在居心叵测地不停拆台。
小问一句,此生,你被别人顺其自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