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岁时,亦有终始。鞭炮声,欢笑声,童娃嬉戏声交织成一幅幅年的画面。吃过年夜饭,陪爸妈闲聊了会,聊着聊着就聊到我的终身大事身上,以往嘴很硬,总是一副我不急,我还三十不到,可是这岁月流淌的太快,年一过就三十整了,是该认真考虑下人生大事了。——前言

一直以来,别人问我关于个人情感方面的问题,我都是很敷衍。因为我不想别人介入我的生活中来,我知道父母的担心和关心,我也知道这人情世俗,我更知道一个人的孤独只有自己能守。这个大年夜,我一边欢喜着,一边又担忧着岁月流逝的过快。所有的过往悄悄在眼前浮现。

那一年,荷尔蒙不再飙升,我感到特别孤独,心里一阵又宽又广的宁静。从未有过那种时刻,在那个瞬间,我感觉比任何人都知道我的心力交瘁又全神贯注。我开始在心里为自己的人生重新排序,好多事情,真的没那么重要。还能爱,还能被爱,生活大浪淘沙,愿我能捡取闪闪发亮的一片。

那一年,我常感到虚无。我决定塌下心来写文字,哪怕只写出一般般。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下去,一个月一个月的写下去,我慢慢走到一片开阔地,我发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和自由。我牵挂许多人,牵动许多事,但是没有什么能牵绊我,摆布我。
有了这样成熟的神情。专注,倔强。这是我的核,平时不太容易看见。那一年,你不太喜欢花红柳绿人间烟火,开始追问一些终极命题。那一年,我小心翼翼接受了这部分自由。我开始讨厌取悦别人,敢于不招人待见。

那一年的生日,我开始恋上文字,然后开始独自雕琢文字。我并不想过生日,就松松散散的在书房里呆了一天,循环播放王菲的《无问西东》。很喜欢这首歌里的王菲,身心自由磊落,如惊鸿,如游龙,那种空灵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而是烟火濡湿,欣欣然的英逸。

“已知落花尽流水,只求当时不惘然”。 那一年,在鬼门关闯了两次,阎王爷都不收我。我这小半生,有愧于心的事不多。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至于心态嘛,现在每晚还常刷漫画,不搂着别人睡觉也能看到天亮,和十八岁时差不多。以前以为五十就够老了,同龄人形容自己“又老又年青”,说来惭愧,“老”的部分我还没体会到,我就感觉“又稳又年青”。
那一年,认真地在寻求认同的对象,通过在他人身上看到人类的可能性,来抵达自己有可能实现的人格潜能。在这个意义上,人格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它是在一种和他者相关时涌现出来的心理稳态。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上学前非常活泼自我,上学后突然变得收敛害羞,青春期时荷尔蒙爆棚,成熟后又开始再次回调,或者这一切也可能反过来。如果你回顾自己过去某个阶段的样子,可能会有不可思议之感,会有一种自己曾经是那样,竟然可以那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