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育
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
重兴科举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翻译书籍
元朝统治者虽把阿拉伯书籍引进中国,却束之高阁,[149] “其间西域书数百册,言殊字异,无能知者。”于是,朱元璋决定派遣使臣去西域再聘专家,他说:“尔来西域阴阳家,推测天象至为精密,有验其纬度之法,又中国书之所未备,此其有关于天人甚大,宜译其书。”
《聚真堂马氏宗谱》载明初礼聘满觊天文学家:“洪武元年,为创立政府,成立钦天监,派钦使到阿拉伯满觊(麦加)政府聘请精于历学专家,乃聘到准带地方古来氏族学者”。洪武帝翻译引进的科学图书即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的一部分书籍,使这些“远出夷裔,在元世百有余年,晦而弗显”的著作能够“为中国之用,备一家之言”。
外交
“不征之国”
在对外政策上,在皇明祖训中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他将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
高丽、朝鲜
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明与高丽即分别主动遣使聘问。1369年,高丽对明称臣。[155] 但高丽王朝面对北元与明朝两大势力一时尚未作出选择,致使两国关系十分紧张。[156]
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之后,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请朱元璋裁定,朱元璋表示“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最美。且其来远矣,宜更其国号曰朝鲜”,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157] 但明与朝鲜间由于潜在的疆域矛盾,造成双方矛盾激化。[158] 直到明成祖时,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关系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