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目录
声明: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详情
【历史24小时】一口气看完永乐大帝朱棣的一生
1.9万 12'19"
14
朱棣 [zhū dì]
明朝第三位皇帝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展开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fyz搵笺临嵩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22]。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宗朱允炆继帝位,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2][3]。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难”之师,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踪[4][5]。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6],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曾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第河、库页岛等地,捍卫了领土的完整。西北设置哈密卫[7],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171][8]。文化上,修《永乐大典》[9]。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日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231][232][233][234][235][236]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死于征途之榆木川[271],享年六十五岁[268][74]。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269]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128]
全名
朱棣
谥号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封号
燕王(1402年前)
庙号
太宗→成祖(嘉靖时改为后者)
年号
永乐
海外文物回家
3D羽翼托举文明瑰宝
开启守护之旅
明朝
1368年-1644年
朱棣
朱元璋之子
查看明朝帝王族谱
朱允炆
明惠帝
朱棣
明成祖
朱高炽
明仁宗
人物关系
共251个词条
更多
明成祖仁孝皇后
妻子
朱高炽
儿子
朱高煦
儿子
朱高燧
儿子
相关视频
更多
1.5万播放 | 08:04
一口气讲完朱棣,看看有没有你不知道的事
1655播放 | 52:46
明朝皇帝的独白
6344播放 | 03:11
同样都是篡位,为什么李世民被夸明君,而朱棣却饱受骂名?
928播放 | 46:57
你不知道的那些明朝历史
237.6万播放 | 24:24
篡位?嗜杀?大明狠人!从燕王朱棣到永乐大帝
6542播放 | 11:01
朱棣有多偏爱朱瞻基?23个孙子,他为什么最喜欢朱瞻基?
4.4万播放 | 08:12
朱棣篡位成功后,是如何对待朱允炆儿子的?下场一个比一个凄惨
422播放 | 04:57
从造反藩王到削藩大师 朱棣是如何解决藩王和边境问题的?
5.7万播放 | 02:20
朱棣为何选三宝太监郑和,作为下西洋的首领?
6655播放 | 05:15
“马背上的皇帝”朱棣,带800人起兵攻下北平,派郑和下西洋
6665播放 | 03:22
朱棣为何非常喜欢孙子朱瞻基,原来他要拿朱瞻基证明一件事
8.0万播放 | 02:27
一口气看完封狼居胥的五个人
1.6万播放 | 08:22
明成祖朱棣有三个儿子,为何选个跛脚胖子当太子?
5689播放 | 12:44
探访明成祖朱棣陵墓,墓碑上刻着很多谎言,他到底想隐瞒什么?
3.9万播放 | 02:21
明朝燕王朱棣一路开挂的当上皇帝,真是顺势而为还是懂得运筹帷幄
查看更多
相关星图
明朝君主
共16个词条
1526.9万阅读
朱元璋
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朱允炆
1398年至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
朱棣
1402年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
查看更多
朱棣参与指挥的战役
共7个词条
7.3万阅读
忽兰忽失温之战
忽兰忽失温之战是明成祖朱棣于1414年6月亲率50万明军,在今蒙古乌兰巴托地区与瓦剌部3万余军队展开的战役,最终明军重创瓦剌军但自身伤亡较大。明朝初期通过“以夷制夷”策略维持蒙古各部纷争,瓦剌部击败鞑靼后势力扩张威胁边境。朱棣借瓦剌停止朝贡之机亲征,以神机营火器压制瓦剌骑兵冲锋,并运用诱敌脱离山地、两翼包抄等战术获胜。此役瓦剌损失王子10余人及士卒万余,被迫撤退并次年贡马谢罪,暂时解除明朝北疆威胁,但鞑靼部趁势复苏后再次反叛。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陈迪等先后被杀。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概述图来源:《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怀来之战
怀来之战是1399年(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期间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势力在怀来爆发的一场战役。朱棣起兵后为消除北平周边威胁,率八千精锐进攻驻守怀来的宋忠部。宋忠以三万兵力屯守,宣称燕军已屠杀将士家属以激励士气。朱棣令燕府将士家属阵前展示存活,致使宋忠部众倒戈。燕军乘势渡河突袭,宋忠仓促应战兵败被杀,部将彭聚、孙泰战死,余瑱被俘后不屈而亡。此役燕军以少胜多,扫除北平外围威胁,百余名被俘将校拒不投降壮烈殉节。
查看更多
庙号为太宗的皇帝
共25个词条
6.7万阅读
刘恒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4日)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母为薄姬。汉朝第五个皇帝。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陈豨叛乱被镇压,刘恒被封为代王。后跟母亲在封地居住。刘邦逝世后,政权一度被吕太后控制,刘邦的其他儿子纷纷被杀,刘恒因为僻居远方,且谦恭谨慎,时人看其没有竞争皇位的可能,侥幸活了下来。吕太后死后,元老勋臣们平定“诸吕之乱”,把刘恒推上皇位。即位后,刘恒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劝课农桑,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废除肉刑,取消过关用传(符证)制度,弛山泽之禁;然而刘恒疏于军备,致使匈奴兵临长安,火烧回中宫;进一步分封诸侯王,加重了西汉“枝强干弱”之势;又恢复夷三族令,迷信鬼神,斥逐贾谊、袁盎等贤臣,宠溺宦官佞臣,放弃盐铁官营与铸币权,助涨了地方豪强势力,导致“豪强之暴,酷于亡秦”、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公元前157年6月,刘恒病重,不久病逝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霸陵,时年46岁。死后庙号太宗,谥号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励精图治、宽仁节俭、爱民重农,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景帝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孙休
孙休(235年—264年9月3日),字子烈,祖籍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三国时期孙吴第三位皇帝。吴武烈皇帝孙坚之孙,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孙休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后,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恩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永安七年七月癸未日(264年9月3日),孙休驾崩,年仅三十岁,谥号景皇帝,安葬于定陵。
司马昱
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东晋第八位皇帝(372年1月6日-9月12日在位),晋元帝司马睿幼子,晋明帝司马绍异母弟,母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司马昱历仕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受封琅邪王、会稽王。晋穆帝时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与尚书令何充共同辅政。何充逝世后,司马昱总理朝政,引名士殷浩等参政,对抗威权日重的大司马桓温。殷浩北伐兵败,反为桓温所废。废帝司马奕即位后,册封琅琊王,又进位丞相、录尚书事。太和六年十一月(372年1月),桓温改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即位后,多受桓温牵制,仅能“拱默守道而已”,在位仅八个月后,便因忧愤而崩,终年五十三岁。谥号简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高平陵。司马昱善于清谈,史称“清虚寡欲,尤善玄言”,是名副其实的清谈皇帝,在他提倡下,东晋中期前玄学呈现丰饶的发展。有文集五卷,今已佚。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谋权篡位者
共126个词条
13.9万阅读
绰罗斯·也先
弑君自立
朱棣
靖难之役
孛儿只斤·也速迭儿
弑君自立
查看更多
宗人府明朝属官
共5个词条
5.0万阅读
朱樉
朱樉(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母亲是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皇后)。明朝宗室,明朝史上第一任秦王,明代藩王,九大塞王之一。朱樉是在朱元璋开创帝业的征伐岁月中出生的,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被明太祖授予秦王封号,封地在西安。洪武十一年(1378年),西安城墙、秦王府修筑工程告竣,朱樉正式来西安就藩。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樉与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明成祖)都奉旨来南京奔丧。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樉担任宗人令。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有人告奏朱樉在陕西有所过失,朱元璋召朱樉回京师,以查其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樉回西安再次就藩。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樉受命率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征伐叛番,胜利归师。同年三月,朱樉去世。朱樉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其修建的城墙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朱棡
朱棡(1358年12月18日-1398年3月30日),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即马皇后),《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十八日(12月18日)生。明朝第一任晋王,九大塞王之一。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十二日(3月30日),晋王朱棡薨,年41岁,明太祖震悼,哀恸不已,上谥“恭”,是为晋恭王。葬于太原城东南10公里的黑驼山之上。
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宗朱允炆继帝位,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难”之师,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踪。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曾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第河、库页岛等地,捍卫了领土的完整。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永乐大典》。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日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死于征途之榆木川,享年六十五岁。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查看更多
明朝明太祖系世袭罔替王爵
共24个词条
39.5万阅读
朱樉
秦王
朱棡
晋王
朱棣
燕王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为政举措
历史评价
轶事典故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人物争议
后世纪念
史料索引
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战乱中出生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五月,陈友谅兵寇池州,不久又传来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17] )的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就要接着进攻应天。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作战。
明成祖像(后人绘)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将在下一年称帝,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庙,为自己渡江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为“棣”[189] ,此时朱棣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18] 。
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朱棣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190] [19]
从小接受严格教育
同年,朱棣与众兄弟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认为七个儿子“宜习劳”,命令朱棣与兄弟们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时还要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135]
由于朱元璋十分重视文教,朱棣与兄弟们幼年入学,接受了大儒教导的正统儒家经典教育[129] ,早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就在宫中的白虎殿为诸子安排了专门的读书场所,登基称帝后,太子与诸皇子读书的地方改为文楼,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宫中建成“大本堂”,广集藏书、延请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勋贵子弟便开始在其中读书学习。[191]
封王与成婚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封朱棣为燕王,又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的宗人府,掌皇族内部事宜。[130]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分封诸王便是要让藩王拱卫皇帝,以维护朱家皇朝的统治。[192]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元璋颁布《昭鉴录》,四月,颁布《祖训录》给朱棣等藩王,令他们抄写在王宫正殿和内宫的东壁[192] ,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优劣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朱棣在宫廷中要遵守繁琐的礼仪制度[192] ,经常要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20]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140] ,使他们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129] 自此之后,朱棣先后三次被派往凤阳常驻,在练兵演武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间生活[129] ,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载朱棣在凤阳时“民间细事,无不究知”,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朱棣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20] [129]
就藩北平
结纳地方官员培植力量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132]
诸王初封时,明太祖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赐名姚广孝[134] ),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缘[139] ,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21]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131]
出征漠北俘获北元太尉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军队归晋王节制。
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挥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压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旧识,正在劝降时,明军已大败元军,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邀请乃儿不花一同到明军营帐中请降,果然被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
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北方军事,节制士马(一说乃儿不花实为晋王朱棡招降,关于此事的争议,参见“人物争议-早年战功”目录)。[21] [22]
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21]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朱棣率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将阿失里等人。[132]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晋王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各卫将士,凡军中事务,都要启奏朝廷和晋王、燕王。[133]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棣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136]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死后,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137]
继统纷争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随着时间的发展,引起诸王,特别是秦、晋、燕王的不满。他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招降乃儿不花后,晋王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处发告朱棣不听自己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