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张少聪就开始忙了起来。
阳光透过树叶,在地面上映出斑驳的影子。
张少聪像往常一样,开始收拾起了行李。但这次并不是去学校……他翻了翻炕头上的柜子,找出几件平时穿的略带微黄的衬衫,连同帕子,牙杯一齐塞进了大麻袋里。快要走时,他顺手塞了几本书进去。不巧,刚好被进来的母亲看见。他看见母亲脸上复杂的神情,随即又把刚放进去的书拿了出来。
“害,差点忘了,这东西以后用不上了。”,说着把书放在了桌上。
“不,总会用得上的。我……”
母亲哽咽着,没有再说什么。但,张少聪心里清楚。
七十年代,新中国正处于待发展时期。那时,土地还未分田到户,人们都还在从事着集体工作,吃着“大锅饭”。这也就意味着,母亲没有多余的钱供张少聪和弟弟张少安同时读书。张少聪知道母亲的为难。所以,他了辍学。
母亲又把书放回麻袋里,“带上它,不重,不占地儿,会用得上的”。
张少聪笑着看着母亲,“对,还用得上的,总会有用的!”,说着提着麻袋走了出去,径直上了父亲的牛车。
坐在牛车上,他看了看母亲。她的眼里,是复杂,是担忧,是不舍。
在路上,父亲没有对张少聪说什么,只是不停的吸着旱烟,烟从他花白的头发上飘过,散开,被微风吹走。张少聪有点失望,自己第一次出远门,父亲竟没有对自己说一句话。虽然他知道父亲平时话不多就想自己一样,但对于此时的张少聪,他还是有点失落。父亲赶着牛车,时快时慢,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张少聪坐在牛车上,坑坑洼洼的土路抖得他泪珠子都要掉了出来。但他并没有在意。他望向背后,村庄在渐渐缩小,在他的眼睛里愈发模糊。他内心一片复杂,不知怎的,眼睛变得湿润。他强忍着眼泪,闭上眼睛,他不想父亲看到他这般模样。
清晨的土路上,寂静一片,唯有那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牛车的吱吱声。
不知过了多久,父亲勒住牛车。一句话也不说地提着张少聪的行李向车站走去。张少聪回过神来,跟了上去进了车站。车站里,父亲和他静静地在站台上等火车。彼时,父亲望向张少聪,
“放机灵点,外面和家里不一样,没人会依着你。如果待不下去了或是想家了,就回来,饿不着你!”,说着,父亲看了看张少聪后,走出了站台,留下了还未开口的张少聪。张少聪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孤独涌上心头,从未如此强烈。
张少聪终是上了火车,离开了他生活了17年的黄土地,去往了那似乎有这无限可能的,令人憧憬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