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张小风来到佳肴桌前,痛心疾首地怒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此铺张浪费,实在令本王心疼,尔等将桌上佳肴通通撤走,只留三菜一汤即可!”
侍女被张小风突然怒斥吓得不知所措,呆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张小风则是继续大声喊道:“还不快撤走!”
“奴才遵命,王爷息怒!”为首的侍女率先反应过来,连忙招呼着其他侍女,把桌上的佳肴撤走,只留下了“青葱拌豆腐”、“烧香菇”、“油煎鸡”和“珍珠翡翠白玉汤”。
随后,张小风带着胡清和彭虎将三菜一汤吃的干干净净,那盘子就像刚刚洗过一样,锃光瓦亮。
就餐完,张小风便命胡清去准备一套粗布衣裳,随后便回房休息了。
第二天,张小风早早就起床,穿着粗布衣裳,先是拿着书籍在院中学习,随后舞刀弄枪的锻炼了一小会。
直到巳时,一位身穿太监服的公公来到府内,作揖道:
“奴才见过湘王,万岁爷命我带王爷入宫”
张小风认得此人,这人便是朱元璋身边的陈公公,也是荆州人士,于是客气地说道:“那有劳陈公公了!”
语言刚落,陈公公则是用非常诧异的眼神看着张小风,连忙卑躬道:“王爷,严重了!此乃老奴本分之事。”
张小风见状,连忙上前扶起陈公公,并说道:“陈公公不必如此,本王带了一些荆州特产,公公带些回去品尝!”
说完,便示意彭虎将特产拿给了陈公公!
张小风如此举动,却是把陈公公感动的不行,连忙叩谢道:“谢谢王爷关心,王爷在紫禁城有何事尽管吩咐老奴!”
张小风没有再多说,只是笑道,“谢啥,咱们都自己人!”
陈公公先是一愣,随后明白张小风话中的含义。
张小风走上马车,淡淡地说道:“好啦,我们启程吧!”
“奴才,遵命!”陈公公作揖道。
朱元璋是非常不喜欢宦官的,而且命令宦官不能识字,不能议政,所以朱元璋身边的这些公公都是地位底下,平时也不受人待见。
如今,作为湘王的张小风如此待他,陈公公也是感动至极。
至于张小风为何这样做,也是学习朱棣,朱棣就是靠拉拢朱允炆身边的太监,获得了不少一手情报!
张小风此次应天之行,很大的一个任务就是在应天府拉拢各种人员,搭建自己的信息网,以便未来收获一线情报!
乘坐马车,张小风来到紫禁城外,从午门入,过内五龙桥,便来到奉天门;
奉天门有三座大殿,分别是奉天殿,上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乃文武百官朝拜、早朝之地;
华盖殿,面阔五间,进深五见,攒尖顶,乃皇帝办公,接见大臣与藩王之地;
谨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乃皇帝更换朝服,册立皇后、皇太子之地。
此时的朱元璋就在这华盖殿的侧房内,旁边还有一名年纪大一点的太监。
朱元璋坐在一书桌前,书桌上堆满了两沓奏折,一沓堆积成了一座小山,一沓则是只有星星点点的几个奏折,朱元璋一边翻阅着奏折,一边听着老太监的汇报,随后将手中看过的奏折放到星星点点的一沓上,看来今天批阅奏折的活才刚刚开始。
自从废除丞相后,没了中书省帮忙批阅奏折,这苦力活就全部到朱元璋自己这。
不过,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吃苦耐劳,倒也是干的挺开心。
人嘛!开心最重要!
老太监见朱元璋批阅完一份奏折,连忙作揖道:“回万岁爷,小陈子已去宣湘王!昨日晚上湘王在胭脂楼大发脾气!”
朱元璋刚拿起一份奏折,听到老太监的话,手顿了一顿,眉头一皱,容颜不悦地大声问道:“他这是嫌弃咱给他安排的住处不好?当了几天藩王,就敢在咱这撒泼!”
扑通一声!
老太监跪在地上,解释道,“万岁爷息怒,是奴才的错,说话不该说一半”。
随后,连忙补充道:“湘王勤俭节约,因为招待的伙食过于丰盛而发脾气,最后只让侍女留下三菜一汤!”
听完老太监的话,朱元璋脸上不悦之情淡去,露出慈爱的笑容,随后又颇有些骄傲地说道:“这小子,勤俭节约的这股劲头,随咱!”
就在朱元璋夸湘王之际,陈公公已将张小风带至华盖殿。
来到门外,陈公公大声喊道:“启禀万岁爷,湘王求见!”
等待片刻,老太监走出来说道:“湘王,请随奴才进来吧!”
“谢过王公公”张小风报以微笑,客气地回答道。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从大殿一侧的书房走到大殿内。
张小风一进入大殿,一个身穿粗布衣裳的老人,就在大殿之上来回踱步,纵然悲伤,但他的脊背笔直,昂着宽阔的胸膛,保持那九五之尊。
张小风加快步伐,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大喊道:“孩儿,见过父皇!”
这老人便是朱元璋,见到许久未见的儿子,朱元璋也是非常的激动,快速的走下殿来,扶起湘王道:“咱的柏儿回来了呀,来来来,快快起来,让咱看看!”
此时的朱元璋是一个父亲,而不是一个君王!
朱元璋上下细细打量,张小风是唯一一个身穿粗布衣裳的藩王,而且还听说自己的这个儿子在轻烟楼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
打量之际,露出欣慰的表情!
张小风留意到朱元璋的表情,则是继续加码,两眼泪汪汪地看着朱元璋,关切地问道:“父皇,憔悴许多,你要保重龙体,不可过于操劳,您的头上都有白头发了!”
张小风的一番操作,让本就对湘王印象不错的朱元璋,又增添了几分喜爱。
于是,朱元璋并没有像其他几个藩王一样,快速切入主题,而是先和湘王唠唠家常,另外又赏赐了1万两白银。
毕竟,虽然朱元璋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但是每个父亲都希望儿子过得富足!
唠嗑到差不多的时候,朱元璋开始进入正题。
“咱现在老了,柏儿,你们也都大了,也都是掌兵一方的藩王!咱本想着,有你们这群兄弟辅佐标儿,咱大明江山可千秋万代”朱元璋说着说着,眼眶开始湿润。
朱元璋的眼泪是为自己儿子的离世而伤感,也是为大明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明君而伤感,更是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大明内斗而伤感。
朱元璋比谁都清楚,没有一个人能比朱标更适合继承皇位,接下来无论自己让谁继承皇位,都会有人不服。
在这些儿子中,二子朱樉和三子朱棡性格残暴,经常在藩地作恶多端,朱元璋早就已经不满,而四子燕王朱棣能力最强,也是最像自己的皇子,是朱元璋心中的皇位继承人。
可是,如果立四子朱棣为太子,直接跳过二子朱樉和三子朱棡,两人未来肯定必反,到时又将出现“藩王内斗!”
如此一来,朱元璋只能从孙子辈中选择,前太子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为孙子辈的嫡长子,继承皇位符合祖训。
朱允炆自小聪明、勤奋好学、为人善良,像极了父亲朱标,本就已经是默认的大明第三代皇帝。
张小风心里清楚,此时的朱元璋“应该”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是朱允炆。
如今,朱元璋叫所有藩王回来,“应该”就是为了帮助自己这个皇太孙坐稳皇位——“威震藩王,互相制衡!”
朱元璋缓缓背过身,语重心长地问道:“柏儿,如今父皇已老,标儿却突然薨逝,父皇该立谁为太子呢?”
张小风一听道此话,心中早有答案,于是从容的回答道:
“孩儿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