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旋舞风靡唐朝,不仅是因为宫廷乐舞的推崇,也受社会大环境所影响。
千百年前,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浪潮推动下,来自西域各国的胡人们纷纷涌入长安,其中波斯的王子、突厥的将军、粟特的大鳄等皆“侨居”于长安,他们与唐朝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们交往甚密。
于是,大唐名流们成为了胡旋舞的“首批粉丝”,长安城内的贵妇开始“臣妾人人学圜转”
宫廷乐舞的推崇,使得胡旋舞迅速将长安城的男女老少都纳入了“粉丝范围”
当时,大街小巷的百姓和各大乐坊的舞伎们,都加入到了胡旋舞的学习队伍中,在唐朝大型游乐会或举国欢庆的节日中,必然少不了胡旋舞的身影。
在盛唐,胡旋舞是一个标志性的流行文化符号,它能引发社会性痴迷,其实也不止大唐人民“追赶潮流”如此简单。
唐朝人热爱胡旋舞,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拥有足够的自信,同时,他们又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异域文化,他们跳动着胡旋舞,也在其中表达着自己的文化态度与生活态度。
遗憾的是,胡旋舞因历史浪潮而兴,也因其而衰。
安史之乱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民间往来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胡汉之间裂缝产生,那些侨居中原的胡人也纷纷外迁。
至此,胡旋舞在中原地区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稳定根基。
之后,胡旋舞逐渐走向失传,这一古老的舞蹈,和盛唐一起被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胡旋舞确实失传了,但并没有消亡,因为它早已融入中华的艺术大动脉之中。而且有幸的是,总有人在关注它,总有人没有遗忘它。
《旧唐书》《册府元龟》等历史文献带着胡旋舞走过了千年,而唐朝的文人墨客们也以自己的诗篇留住了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中那句“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至今仍为人称道。
行至宋代,胡旋舞依然活跃在诗人笔下,如贺铸曾在《换追风》一词中道“掌上香罗六寸弓,拥容胡旋一盘中”
敦煌这座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则为胡旋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画像。
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中,药师七佛伫立的宝台下,舞伎们脚踩小圆毯、衣带飘舞、纵横腾踏,凝视这幅唐代乐舞场面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凝视画中恢弘的场面与瑰丽的色彩,仿佛真的可以重回那个繁华包容的盛唐。
千年黄沙,吹散了《东方药师经变画》外层所绘的壁画后,它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20世纪40年代发现以来,敦煌一直默默保护着这一初唐画像,行经百年后,这幅壁画中描绘的胡旋舞,又得以以Snow为载体,从静态走向动态,走向“重生”。

♡♡♡♡♡♡♡♡♡♡♡♡♡♡
作者我惊羡人间烟火花开满,偏偏走不到月圆。

作者感谢花袭宝贝的打赏,这已经是宝贝的第二次打赏了,为你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