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赵晓旭同学,在沈翊先前教授的风景画结业课上,交出了一份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那画作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光影交织间透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灵气,深得沈翊的欣赏。
然而,事与愿违。那份曾让沈翊眼前一亮、心中泛起涟漪的佳作,却在学生互评的环节中惨遭滑铁卢,被毫不留情地评为了最后一名。
全级里有十一位的同学,对赵晓旭的作品评价是不及格。赵晓旭听着歌安稳的画着画,沈翊则向前几步到了第一排的聂小冰面前,从桌子上拿出了一个文件夹。
沈翊接下来,我会念几条具有代表性的评语。
沈翊这幅画,让人心里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侵略感实在太过明显。
沈翊画见其人,我觉得能画出这样作品的人,一定是疯子。
啪的一声,沈翊将文件夹合上,动作干净而有力,文件夹稳稳地落在桌面上,发出一声低沉的叩响。他转身从讲台后方搬出了一幅画,动作利落得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灯光洒下,画布的边缘泛起一层淡淡的光泽,像是被某种隐秘的情感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沈翊有人认得这幅画吗?
聂小冰是威廉霍加斯的名作———《疯人院中的浪子》。
沈翊与聂小冰的视线在空中交汇,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他嘴角微扬,随即清脆地打了个响指,那声音如同打破寂静的涟漪,瞬间将两人之间微妙的氛围点燃。
沈翊没错!
沈翊抬头,目光如轻柔的风般掠过整个课堂,将同学们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沈翊现在,谁能告诉我,这里面谁是疯子?
教室里弥漫着低低的讨论声,像是无数细小的蜂鸣交织在一起。学生们或交头接耳,或低声争辩,话语如微风拂过耳畔,却带着掩饰不住的好奇与热切。
窃窃私语间,有人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什么;也有人嘴角扬起一抹笑意,仿佛已有了答案。议论声一浪高过一浪,却又小心翼翼地压抑着,生怕惊扰了讲台上的沈翊。
整个课堂如同一池被投下石子的湖水,涟漪渐起,却不至于翻涌成浪。
聂小冰心里明镜似的,谁是疯子,谁是浪子,她一清二楚。可这里是沈翊的课堂,发问的是他的学生,自然得先掂量掂量学生的分量。她静默片刻,目光微转,似乎在等待一场有趣的戏码上演。
这幅画的作者霍加斯,是一位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物与事件皆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深刻理解力的画家。他拥有一双捕捉细节的眼睛,一对手能将所见描绘得淋漓尽致,更有着一颗堪比小说家的睿智头脑。
他常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尖锐地揭露英国上流社会的丑恶腐朽,也很擅长利用艺术对大众进行道德教育。
聂小冰想着,或许沈翊将此事搬上课堂,可能也是对如今这些同学们“从画及人”这种行为的批判。毕竟观者看画时,也会暴露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