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班的练习室比林阳想象中更拥挤。空气里弥漫着汗水和地板蜡的味道,巨大的落地镜映照出几十张年轻而紧绷的脸。
墙壁上贴着巨大的《Ei Ei》舞蹈分解图,明快的节奏从音响中不断循环播放,像永不停歇的浪潮,拍打着每个人的神经。
“都打起精神!24小时!记住,只有24小时!” B班的舞蹈助教老师声音嘶哑,用力拍着手掌。
“动作框架!力度!表情!最重要的是——同步!你们是一个整体,不是几十个单独的个体!一个人出错,整个画面就会像被撕破的布!”
林阳站在后排靠边的位置,努力跟上助教的示范。主题曲《Ei Ei》的舞蹈比他预想的更难。
动作本身并不算极其复杂,但快节奏的转换、对精准卡点的要求、以及贯穿始终的元气和活力感,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和高度的专注。
更要命的是,它要求绝对的整齐划一。
“停!” 助教突然按停音乐,指着镜子,“看看!看看你们像什么?一盘散沙!特别是后排!林阳!你的手!第五个八拍的手部动作慢了0.3秒!还有你的眼神!看地板干什么?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你的队友!”
林阳心头一紧。汗水滑进眼睛,有些刺痛。刚才那个手部动作的衔接,他确实感觉别扭,下意识地低头想确认位置,立刻就暴露了。
张艺兴PD提出的“空白感”和“齿轮论”的要求,像无形的枷锁,比林阳想象的更难适应。在独唱时,他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在群体中,他需要时刻感知、调整、融入,不能有丝毫的游离。
不然就是失败。
这对习惯了“独自发光”的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艰难的修行。
午饭时间短暂得像喘口气。
林阳没什么胃口,只匆匆扒了几口饭,就抱着水和毛巾回到练习室角落,对着镜子一遍遍抠那个出错的手部动作。
肌肉的酸痛感逐渐蔓延开来,每一次抬手的动作都仿佛被灌入了沉重的铅液,连带着呼吸也变得滞涩而艰难。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像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地侵袭着每一寸神经,令人几乎无法挣脱这无形的束缚。
他瞥了一眼墙上的挂钟。
时间在飞速流逝。焦虑像藤蔓缠绕上来。
他下意识地摸向吉他包——它被妥善地放在角落的柜子上。指尖触碰到星辰刻痕的瞬间,一股熟悉的、冰凉的牵引感传来。他闭上眼睛,集中精神。
周围的嘈杂声仿佛被一层水幕隔绝,变得模糊遥远。
眼前并非具象的纯白空间,而是一种极度内敛、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助教示范的动作细节:手腕翻转的角度,指尖发力的瞬间,手臂划过的轨迹…… 身体仿佛在意识深处同步模拟着这些动作,肌肉记忆以远超平常的速度在形成。
他甚至能“感觉”到身边其他练习生动作的节奏和幅度,尝试在模拟中调整自己的速度去契合那个“集体”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