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说的问题,成功点醒了他:
问题不在于动作本身,而在于心态。他太想“融入”了,以至于过度关注他人,反而失去了自己的节奏和重心。
舞蹈助教说“位置感和同步性比个人完美更重要”,但前提是,自己首先要站稳脚跟,要有稳固的“自我”,才能去感知和配合“整体”。
他回忆着视频里的示范:
那种流畅和力量,源于对身体核心的绝对掌控,源于对动作本身深刻的理解和肌肉记忆。只有当自己的动作成为本能,才有余力去观察和调整与他人的同步。
“刻痕”…… 林阳看着自己的指尖。
它带来的那种深度沉浸和高效模拟,确实是短时间内形成肌肉记忆的捷径。但它的代价是巨大的精神消耗和可能的身体异变。
他需要更精准、更克制地使用它,只用于攻克最核心的技术难点,而不是依赖它去完成整个表演。
并且,必须时刻保持对“融入”的清醒认知,不能让它成为新的分神源!
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疲惫的思绪中逐渐成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林阳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所剩无几的睡眠时间。
他推门回到练习室,目光所及之处,是几个同样在拼命努力的B班练习生。
其中,那位因他之前的失误而被牵连的队友正站在镜子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变阵走位。
每一次动作的重复,都像是在与自己的影子较劲,专注而执着。
林阳深吸一口气,走到角落,集中精神,小心翼翼地触碰着自己掌心的吉他刻痕。
这一次,他不再追求长时间、大范围的沉浸模拟,而是将全部意念集中在刚才绊倒他的那个“交叉步变阵衔接点”上。
脑海中,动作被无限放大、分解:左脚落地的精确角度,右脚蹬地的瞬间爆发力,身体重心转移的微妙平衡点,手臂摆动的轨迹如何既保持力量又不干扰旁边的队友……
深度模拟带来的剧痛再次袭来,太阳穴突突直跳,但他咬牙坚持着,只聚焦于这一个技术难点。
当模拟的影像在脑海中流畅运转了数十遍,身体肌肉仿佛也同步经历了无数次锤炼后,他猛地切断联系,大口喘息,冷汗瞬间浸透后背。
指尖的冰蓝痕迹灼热得几乎要燃烧起来。
他猛然起身,哪怕一阵眩晕随即袭来,也毫不迟疑地迈向镜子前。抬手、凝神,他开始实践那刚在脑海中历经“千锤百炼”的单一动作,仿佛这一刻,整个世界都凝聚于他的指尖之上。
一次,两次…… 身体仿佛还残留着模拟的印记,动作的流畅度、力量的爆发点、重心的稳定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虽然只是局部,但关键的是,他“齿轮”似乎被强行打磨光滑了!
他转头望向一旁默默练习的队友,那是之前因自己失误而位置跑偏的练习生。他来自香蕉娱乐,名叫陆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