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于中影,单名一个辉,20岁,来自北城通县,这是我实习期间编写的剧本……”
一次,两次,三次……这句话已经陈述了无数遍,可是回复仅有三个字——并不只有三个字,但是看到“很抱歉”时,他就知道不需要看下去了。刚刚毕业的青年踌躇满志,却连一个想要聘用他的影视公司都没有。
他自诩资质不差,因此自傲——作为“中影导演系天之骄子”他完全有自傲的资本,可是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来他却毫无反击之力。
去哪里呢?他不知道。昔日的年级第一,两年读完本科的天才于是去一家科幻电影公司做了群演。和其他人一起睡录影棚,吃盒饭。幕间去录音棚做配音工作,晚上给别人做网剧线上导演,却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大老板的赏识、娱乐圈的投资、任何出现在小说里面的他统统没有遇见。
拼命工作、省吃俭用一年,加上家里的帮助,慢慢积攒了十来万的钱和一套演艺圈基层的人脉。他觉得是时候了,于是联系同学——那个做编剧的同学,再加上自己认识的一帮实力派演员,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起,拍了一场电影。
甚至连特效都做不起,纯粹的运镜作场景,熬夜凭借自己学的那一点点音乐编配乐。即便这样,资金还是十分短缺。他从录影棚的群演们,以及中影的同学,甚至高中同学那里得到了一份特殊的赞助:他们自发汇款,用自己本不充足的资源,支撑着整个剧组。
群演没有?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是!
音乐人没有?我们中影学生最不缺的就是才艺!
特效不够?我去自学个blender,你等我三个月!
拼拼凑凑之下,这个由刚毕业的小导演自主制作的,校园题材电影正式于他22岁那年播出。一经上映,起初片票房并不亮眼。但随着宣传,一传十十传百,小电影甚至走出了国门,评分高达60。女主角——一位21岁的大学生甚至夺得了那一年的奥斯卡奖。
一炮而红。
后续导的几部剧虽说质量也很高,但观感却没有当时几千个人一起熬夜在学校里做电影那时那么好了。他成为了娱乐圈人口中的“国民大导演”,但他并不因此展露些许笑容。他清楚,自己的所有光荣都是那些晚上,那些朋友们的汗水铸就的。
他比其他人更懂演员。因为他作为群演中的一个,在泥土地里曾摸爬滚打。
他比其他人更懂观众。因为他就是观众,自己人生的观众。
曾经在录音棚见到的一个童声配音,当时初一,现在高一,名叫敦敏。她本不应该走艺术这条路,但剧组里有太多美好是现实中触摸不到的,于是她也如他一般,学习时拼命学习,将全部课余时间塞进剧组。
挺好的。辉想,至少有他一层关系,这孩子之后不需要经历自己曾经历过的那些苦难。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要给别人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