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極秘——LANS收容所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苏联骨碟(1)

極秘——LANS收容所

作者本文资料来自网络,名著和个人观点。

作者感谢观看。

作者苏联骨碟之介绍篇

【俄罗斯龙报】在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流行音乐爱好者想方设法获取最新潮的摇滚乐。一些狂热的乐迷发明了用废旧X光片翻录黑胶唱片的技术,从此,“骨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盛行于整个俄罗斯,在它短暂的生命中记录了一代年轻人的苦与乐。

第一次见到苏联时代的“骨碟”(Bone Music)时,英国作家斯蒂芬·科茨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时我在想,这是一张唱片,还是一张X光片?我把那东西捡起来仔细端详,觉得两者都像。”科茨说,他几年前来俄罗斯圣彼得堡旅行,在逛跳蚤市场时发现了这件奇怪的物品。“我把它带回伦敦,并为之着迷,这些刻录在X光片上的音乐把我带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从那时起,科茨开始了对“骨碟”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著《X光唱片:苏联骨碟音乐轶事》。他在书中写道:“与其他地下文化一样,有关‘骨碟’的历史细节难以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股风潮曾遍布整个苏联,从上世纪50年代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开始,逐渐传播到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

骨碟虽然被评价为“青年反叛精神的载体”,但在上世纪中叶的苏联,私人刻录的唱片最初并非为“摇滚青年”而生。早期的唱片通常是某些纪念品商店吸引客人的把戏,人们通常在唱片上刻录下几句祝福语,或给自己做一张音乐明信片,或送给别人当纪念品。

上世纪50年代,正值冷战初期,苏联为了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将西方流行的音乐、潮流服饰、绘画、电影和出版物都视为禁忌,加以严格限制。当时的电台里只能播放传统民谣,而爵士和摇滚这些流行音乐元素完全被列为非法。为了听音乐,人们只能私下偷偷刻录黑胶唱片,但彼时的苏联物资紧缺,市面上很难买到制作黑胶唱片必备的乙烯基。于是,人们打起了医院垃圾堆里废弃的X光片的主意。

“医院囤积了大批废弃X光片,往往一年集中处理一次。有门路的人总能轻易得到它们。”科茨告诉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最早诞生的是一些正方形或长方形的X光片。制作者通常把X光片放在一只托盘上,沿着盘边剪成圆形,模仿真正的唱片。”

于是部分走私唱片的小贩和当地医院私下合作,将报废的 X 光片收集起来,将X光片剪圆,并在中心用烟头烫一个洞,刻入音乐,就制成了一张唱片。尽管废弃的X光片上只有一层薄薄的乙烯基涂层,但这种X光唱片也能在唱片机上正常播放。由于X光片上有各种各样的骨头,大家把这种X光唱片叫做“Bone Music”(“骨碟”)。

薄薄的X光片无法像标准黑胶唱片一样在两面都录上曲目,音质与耐用度也相差不少。事实上,一张“骨碟”往往听不了10次就会报废。但对向往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足够——能在单调乏味的生活和工作之余听到自己喜欢的歌,俨然是一种享受。

英国《卫报》称,对苏联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些私刻唱片代表的不是优雅与浪漫,也不是对高品质的追求,而是最纯粹的热爱。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披头士、滚石乐队、大卫·鲍威等摇滚明星的歌声才能有机会在地下室里、在紧闭门窗的“赫鲁晓夫楼”里响起。

上一章 照片修版补充内容 極秘——LANS收容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