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鲁迅先生在文中写的那样,我想给阿Q写读后感,已经好久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不知已经读了多少遍,每一遍的感觉都不同,又总觉得以我的文笔写不出那种感觉,那就讲一讲阿Q罢。
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作为工,并不是“行壮”,可见阿Q在人们的眼里只是一个做工的机器,消遣的工具,而一句不知真心的还是讽刺的“阿Q这能做”,阿Q也会喜欢,能看出他在封建的统治下已经麻木了,这显得多么可悲,在那个时代,劳动就是底层人民明确的用途了。
阿Q有种克服怨敌的妙法,当人们与阿Q开玩笑打架时,阿Q虽然在形式上打败了,却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后心满意足的走了,用这样荒诞的办法使自己得胜,这种病态的根源来源于地主阶级对阿奴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不由感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精神胜利法”正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永远处在顺从,消解反抗,失去是非,美丑标准的标志,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
阿Q对王胡的落腮胡子看不上眼,又看不惯用假辫子的“假洋鬼子”,挨揍了,又把责任归咎到一位小孩身上,憋了一肚子气后转而发泄到一位更弱小、无力反抗的小尼姑身上。由于封建统治下女性地位低下,阿Q这些动手动脚的动作竟被鼓励,人们把尼姑当作戏弄的对象,无人站出来制止。可悲!可笑!可恨!
“反映人民弱点的一面镜子”是阿Q,自轻自贱、欺软怕硬,妄自尊大是阿Q。在当今这个社会不不犯还是有几个像阿Q这样的人。但是我希望更多的人是去做一个现代版的阿Q,没有所谓的烦恼,但是要有忧患意识,没有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但是要有乐观主义,没有所谓的麻木看客,但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赞扬的话可以脱口而出,诋毁的话要三思而后行,我想这正是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的,不仅是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麻木迂腐,而是看到过后我们会怎么想,能去做些什么。从前看鲁迅笔刀锋芒,讽刺披露。现在看鲁迅泪眼朦胧,无语凝噎。
经典语录
1.“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
2.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
人传。
3.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
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4.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
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
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
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
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