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
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西晋建立不久,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战乱使劳动人民纷纷破产,沦为流民。关中等地区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晋因此衰弱。301年,流民首领李特在绵竹发动起义,有力地打击了西晋的反动统治。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反晋,316年,匈奴兵攻占了长安,灭了西晋。
西晋灭亡后,晋初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建立偏安南方的东晋王朝:在北方,几个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后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与北周,统称为北朝。
晋武帝司马炎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发展。自曹魏颁布九品中正制后,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势力强大的门阀士族集团。东晋政权是依靠士族的支持建立起来的,因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尽量维护士族的利益。士族大地主封山占水,建立田庄,失掉土地的农民则沦为佃客。佃客实际上就是农奴。从东汉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大地主田庄,这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是士族大地主集团的经济基础。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沉重地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使之逐渐走向没落。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虽然不断遭到战乱的破坏和影响,但仍然继续得到发展。三国时,魏、蜀、吴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都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到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之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安定,开垦的荒田增多了,北方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北方农民不断南迁,把北方的先进农业技术带到南方,也促进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这一时期,迁居内地的各少数民族,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较快地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加速了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
繁荣
在南北对峙时期,经济文化的交流受到严重阻碍,人民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统一。隋文帝杨坚顺应历史潮流,建立隋朝后,于589年派兵灭陈,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隋朝沿用北魏的均田制,使农民有一些耕地;还改革赋役,规定五十岁以上的男子可以纳绢代役,叫作庸,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隋朝的封建经济就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隋文帝杨坚
在隋初统一的政权下,内地和边疆各族人民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隋炀帝派人去台湾和西域,对促进经济联系起了积极作用。隋代劳动人民开凿的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但劳役过重过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影响。
但隋王朝又是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隋炀帝施行暴政,使南北朝以后暂趋缓和的阶级矛盾又激化起来,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瓦解了。
(1)唐代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618年,隋朝大官僚李渊父子建立唐朝。唐朝是强盛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迅速恢复封建秩序,进一步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用人和纳谏,使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前期一百多年时间里,农业生产出现了繁荣景象,手工业生产也大大超过以前各个朝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商业繁荣起来。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2)武周政治
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后人把武氏临朝到代唐称帝的二十余年的统治,称为“武周政治”。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开元盛世
712年,唐玄宗即位,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开元、天宝之际,唐玄宗怠于政事,淫于酒色,朝廷政治逐渐衰败,边将趁机起兵叛乱。
(4)唐与边疆各族
唐朝政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成为“羁縻州”
朝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大大加强。唐在西突厥地区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巩固边防,维护中西陆路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靺鞨族地区先后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部督府,使东北地区同内地的联系加强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进一步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唐朝同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云南地区的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国,促进了云南各族的融合和云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开始转向衰败,随着“安史之乱”而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又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剧烈,赋税苛繁,终于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907年,投降唐朝的农民军叛将朱温灭了唐朝,建立梁朝,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