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氏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物。自人皇以后有五龙氏,五龙氏,兄弟五人,并乘龙上下,故曰五龙氏也。五龙氏兄弟五人,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
5人共同治理天下,各治一方。乘坐五条飞龙,往来巡视,推行无为而治的方针。上郡肤施有一座五龙山,就是五龙氏产生的地方。《竹年史记》记载:“有五龙,居与蜀,是为五色帝。”
据说在“天地初立”之时,就相继出现了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他们都各自统治了若干万年。据说地皇“兴于熊耳、龙门”,隐约间已暗示出有龙的形迹。又据说人皇“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按中国古代“云从龙,风从虎”的传统说法,乘云车就是乘龙车。龙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在人皇之后,龙就正式出场了。据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注曰:“五龙氏,兄弟五人并乘龙上下,故曰五龙氏也”。这时的龙,还是我们祖先的乘具,乘龙上下,显示出五龙氏的神威。
传说故事
五龙氏的传说既是蜀国“五色帝”的来源,彭县出土的一大四小铜罍(祭祀盛酒容器),说明早在殷周之际,蜀人以祭祀五方。
相关在黄帝统一中原之后,蜀地(今四川,云南一带)就成了五龙氏的封地。五龙者,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又分属金,木,水,火,土。其中皇伯管农桑,皇仲事渔猎,皇叔管内政,皇季兴水利,皇少占卜四方。在5个人的齐心治理之下,原本不毛之地的蜀地逐渐繁荣起来,连后来黄帝最喜爱的一个儿子叫昌意的也封来洛水之边,可见黄帝对此地的重视。
也有传说五龙氏之中皇少在和蚩尤的战争之中死去,后来蜀地的之有4个人,先秦有四方帝,汉朝以后则采用蜀地的五色帝传说,来祭祀天地,是汉朝最为重要的祭祀之一。
“五龙是谓五姓纪。治在五方,司五类,布山岳,盖龙德而正中也。”(见《路史》)这就是张陵《廿四治图》所说的“伏羲造天地,五龙布山岳”又云“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以宫龙土仙为父。五龙以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为五方,为十二部。法为龙之迹,行炁为之化,为十二时神。”
蜀地人民因五龙氏而学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文化融合。直至今天,在四川,云南一带还是有很多关于五龙的传说和旅游景点。
历史原型1,远古传说中的五个部落首领。《文选·王延寿》:“五龙比翼,人皇九头。”李善注引《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二》:“祝融氏为火帝,君南岳;五龙氏乘云登仙。”
2,古代传说中五个人面龙身的仙人,道教称为五行神。《鬼谷子·本经阴符》:“盛神法五龙。”陶宏景注:“五龙,五行之龙也。”《文选·郭璞〈游仙诗〉》:“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李善注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五龙,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龙身。长曰角龙,木仙也。次曰徵龙,火仙也。次曰商龙,金仙也。次曰羽龙,水仙也。次曰宫龙,土仙也。”亦谓五龙的法术。唐李邕《叶有道碑》:“专精五龙,遍游群岳。”
旅游景点
蒲城五龙山: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因山形蜿若游龙而得名。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因秦大将白起曾驻军于此,又名白堂山。山为丘陵地貌,据说内藏水晶石,但储量不大,所以未予开采。唐大将敬德、爱国将领杨虎城、共产党大将王震等也曾安寨扎营。诗圣杜甫在山下甫下村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的千古名句。
相传此地是上古时代黄帝和蚩尤大战之时,黄帝的坐骑之一五龙氏皇少与蚩尤手下大将刑天大战之处,皇少不敌刑天,被杀死在这里,尸体不腐,化做这座五龙山。至今山上还有五龙陵,就是皇少的龙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