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曾有诗人这样描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小说主要地点背景)
2、关于不可饶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以从60年代到2000年初的阿富汗为背景,涉及女性社会和家庭地位和战争动乱,两位悲惨女主的交集)
3、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追悔莫及的幻想。
4、后来,玛丽雅姆长大了一些,总算明白了。娜娜说出这个词语的口气已经让玛丽雅姆觉得它特别伤人——更何况她还边说边吐口水。那时她才明白娜娜的意思;才懂得哈拉米是一种人们不想要的东西;才知道她,玛丽雅姆,是一个不被法律承认的人,永远不能合法地享受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诸如爱情、亲人、家庭、认可,等等。(女主玛丽雅姆出身)
5、玛丽雅姆会毕恭毕敬地听着这些话。她从来不敢对娜娜说自己有多么厌恶她这样谈论扎里勒。实际上,在扎里勒身边,玛丽雅姆根本不觉得自己像个哈拉米。每个星期四总有那么一两个小时,当扎里勒带着微笑、礼物和亲昵来看望她的时候,玛丽雅姆会感到自己也能拥有生活所能给予的美好与慷慨。因为这个,玛丽雅姆爱扎里勒。
即使她只能得到他的一部分
(铺垫心碎)
6、娜娜说:“现在我教你一句话,你好好记住,我的女儿: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你要记住这句话,玛丽雅姆。”(贯穿全书)
7、扎里勒本来可以雇人来盖这座泥屋,娜娜说,但他没有。
“他觉得这么做算是赎罪。”
(与结尾呼应,情感复杂)
8、法苏拉赫毛拉既讲故事给玛丽雅姆听,也听玛丽雅姆讲故事。当玛丽雅姆说话的时候,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缓缓点头,面带笑容,感激地看着玛丽雅姆,仿佛他得到了一种令人觊觎的特权。玛丽雅姆总是能够很轻松地把她不敢跟娜娜说的话告诉法苏拉赫毛拉。有一天,他们在散步,玛丽雅姆对他说,她希望能够得到允许,可以去上学。(童年的光)
9、那我该怎么办呢?圣明的真主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缺点,而在我的许多缺点中,最为严重的一点是,我没有能力拒绝你,亲爱的玛丽雅姆。”他说,用一根僵硬的手指轻轻敲打她的脸颊。
10、像你这样的女孩去上学有什么意义呢?那就像擦亮一个痰盂。你在那些学校一点有价值的知识都学不到。像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学校不会教你这种本领。看着我。”
“你不该这样和她讲话,我的孩子。”法苏拉赫毛拉说。
“看着我。” 玛丽雅姆听从了。
“只有一项本领。就是这个: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