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武则天当时却没有在意,更没有意识到王方翼在平定西域、稳定地方民心的重要作用,仍然坚决要降罪于他。
时任左武卫大将军的程务挺icon因为卷入徐敬业icon叛乱的中书令裴炎申冤而被杀的时候,王方翼也不幸被连坐判罪,受压入狱。
之后,王方翼被流放到了崖州。
流放途中生活艰苦,多年来王方翼四处征战本就身有旧疾,在途中因为病痛交加而死去。
王方翼去世之后,西北边境面临着严重威胁。第二年,由于缺乏出色的将领和有序的部署,安西四镇相继沦陷,而西域也成了吐蕃进攻中原的重要战略地。
之后多年,西北边疆始终动荡不安,疆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武则天也不得不在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终于最后促成了当地的稳定。
只是,在无数个为了西北边陲伤透脑筋的日日夜夜,不知道武则天有没有后悔过当初害死了王方翼?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王权变更也从来都是如此,充满了鲜血与牺牲。
只是,那些历史烟云过去之后,功过也终究只能够留给后人评说。
况且一个人在做出决定的时候,焉能知晓后来会发生些什么呢?即便是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如同武则天,也同样摆脱不了这种历史的周期律罢了。
众所周知,明太祖icon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本名朱重八,没有多少文化,在称帝之前也没有读过太多的书。
幼年时侯,朱元璋曾经为地主放牛,后来为了谋生又做了一段时间和尚,直到二十五岁的时候加入郭子兴icon领导的红巾军起义icon反抗元朝,他的生活才算是真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洪武元年icon,也即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称呼大明,年号为洪武icon,历史上的大明朝由此建立,并随后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即位后的朱元璋,十分重视读书学习,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政治素养。
但是免不了的是,朝中的大臣们许多都出自书香世家,饱读诗书,对朱元璋这种文化成都不高的皇帝总是存了些轻视的心理。
而且,朱元璋这个人说来也很奇怪。
按理说正常人文化水平不高,应该注意藏拙才是。朱元璋却不同,他很喜欢吟诗作对,时常一时兴起就“出口成章”,偶尔就会有闹笑话的时候。
历史上,他有几首打油诗格外著名,是不少文人墨客嘲笑于他的最好物料。
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未睡朕先睡。不如江南icon富足翁,日高五丈仍拥被。
这首诗读来,可以说是十分简单易懂,可偏偏又不是很像一首诗。即便是街边的小儿,上过几天学堂,想来也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来。
后来,朱元璋微服私访的时候,还曾经即兴赋诗一首:
采石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怎样?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河山有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