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齐国的第十六的君主,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齐僖公icon,齐僖公有3个儿子,齐桓公只是幼子,并不享有皇位继承权。
但奈何长子齐襄公继位后不但毫无建树,反而还荒淫无道、昏庸无能,最终引发齐国内乱,齐襄公先被人拉下马,后有惨遭暗杀,总之是历史都不太在意这位君主存在过的痕迹。
齐襄公死后,皇位继承权就落在他的两位兄弟身上。这两位兄弟自小都有大思想家、大军事家管仲icon和鲍叔牙的教导,所以论能力、论品行都比齐襄公要好上百倍。
不过,两人为了争帝位也是经过一番比拼,最终是被齐桓公上位成功。
齐桓公上位的时候思想非常正确,对内他采用仁义之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比如,一开始他厚待自己恩师鲍叔牙,仇恨曾经站在敌对立场、甚至差点害死管仲。
但鲍叔牙却劝导他让他重用管仲,原因是管仲有决策、有能力,未来一定是他最好助手。至于所谓的仇杀,只不过是他一时站错队伍的下策而已。
有了鲍叔牙的劝说,齐桓公果然打消自己怨念。他愿意摒弃前嫌重用管仲,而且事实也证明了管仲确实敬业、勤奋,是个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靠着管仲的提点齐桓公真的完成自己霸业。
那么,他们下了哪些功夫呢?首先,是管仲推行军队改革,他采用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发展齐国的军队势力。
一个国家想要获得更多的地盘单靠蛮力硬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管仲继续建议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方式获取诸侯认可和倒贴。
其次,光建立诸侯国还是不够的,所以齐国在枝繁叶茂后也要开始自己征战之路。
他们先后九合诸侯,再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并且吞并了谭、遂等小国,一步步建立起自己中原小霸王的地位。
就在齐桓公执政这些年里,齐国的国力达到顶峰,与此同时所掌控的地域面积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大的。
可就是这么一位颇具威望的君王,却会在晚年“大翻车”。
他是怎么“翻车”的呢?大概是上了年纪的齐桓公看着自己完成了霸业,就开始做起了高枕无忧的美梦。
他开始宠幸一些能说会道、懂得谄媚献礼的大臣,所以像是易牙、竖刁以及开方这样的会拍马屁的佞臣就开始渐渐上位。
这三人治国不行,但是论“搅浑水”却是一等一的高手。他们拉帮结派、营私舞弊,可就因为能把齐桓公哄得一愣一愣的,所以能一直在朝中任差。
当年,管仲虽然还在当差但也早已进入了暮年,看到这几个祸害在兴风作浪时他也曾一度劝慰齐桓公将其革职。
可奈何几人实在是太会花言巧语了,齐桓公前脚接受建议将他们革职,后脚又觉得良心有愧,又将他们重新调回到自己身边。不久之后,管仲年老过世,就更没有人能撼动这几人的地位了。
齐桓公原以为,他们和管仲一样都是忠心之徒,却从没想到他们的野心堪比天高。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大部分时间他只能躺在床上养病,甚至连上朝的气力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