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借鉴。)
《大唐盛世:在时间的暗室里冲洗一卷彩色胶片》
一、开场白:盛世不是形容词,是显影液
提起“大唐盛世”,我们习惯把它当作形容词——辽阔、绚烂、开放、包容。可当我真正走进长安城的遗址,站在被野草覆盖的断垣残壁前,却突然意识到:盛世不是形容词,是显影液。它把时间的黑白胶片浸泡成彩色,让公元618年至907年之间的每一寸空气,都泛着金粉、酒香、墨汁与风沙混合的光泽。而我们,只需在暗室里轻轻一按,就能看到那一层层被冲洗出来的颜色。
二、金色:阳光穿过长安城的屋檐
盛唐的金色,是阳光穿过长安城屋檐时留下的温度。
据《唐六典》记载,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我站在遗址公园,用脚步丈量那段被复原的朱雀大街——宽150米,相当于现代4条车道并排。
风从草原吹来,带着微咸的土腥味,却也被阳光烤出淡淡的甜。
我想象当年街道两侧:
——酒楼的红灯笼高悬,像被金线串起的玛瑙;
——胡商的骆驼队缓缓走过,驼铃被阳光镀上一层毛边;
——仕女的披帛被风扬起,像被金粉描边的流云。
金色不是颜料,是显影液——它把“辽阔”冲洗成可以触摸的温度,把“盛世”冲洗成可以呼吸的甜度。
三、红色:葡萄美酒夜光杯里的夜色
盛唐的红色,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里的夜色。
据《旧唐书》记载,长安城东西两市共有酒肆三千余家。
我想象当年夜色:
——胡姬旋舞,裙摆像被红酒浸湿的丝绸;
——诗人举杯,袖口被烛光映成暗红的墨痕;
——守城士兵的铠甲被火把映出锈红的斑点,像被岁月轻轻啃噬过的铁。
红色不是颜料,是显影液——它把“开放”冲洗成可以品尝的甜度,把“包容”冲洗成可以饮用的亮度。
我站在遗址博物馆,看一件被出土的夜光杯——玉质青白,却被灯光映出极淡的粉,像被谁偷偷倒入一小撮红酒。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盛唐的红色,不是血,是酒;不是暴力,是狂欢;不是结束,是开始。
四、墨色:颜真卿的笔锋与墨痕
盛唐的墨色,是颜真卿的笔锋与墨痕。
我站在碑林博物馆,看《颜勤礼碑》——
笔锋如刀,墨痕如血,每一个“捺”都像被谁轻轻按下的心跳;
每一个“提”都像被谁悄悄提起的呼吸;
每一个“转折”都像被谁悄悄转动的齿轮。
墨色不是颜料,是显影液——它把“文化自信”冲洗成可以触摸的厚度,把“盛世底气”冲洗成可以依靠的力度。
我想象当年长安城:
——书生提笔,墨汁被烛光映出极淡的金,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阳光;
——守城士兵的铠甲被墨汁映出极淡的黑,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夜色;
——仕女的披帛被墨汁映出极淡的灰,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风沙。
墨色不是结束,是开始;不是黑暗,是亮度;不是“过去”,是“此刻”。
五、绿色:丝绸之路上的风沙与绿洲
盛唐的绿色,是丝绸之路上的风沙与绿洲。
我想象当年骆驼队:
——胡商的披风被风沙映出极淡的绿,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草原;
——守城士兵的铠甲被风沙映出极淡的绿,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松针;
——仕女的披帛被风沙映出极淡的绿,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茶叶。
绿色不是颜料,是显影液——它把“交流”冲洗成可以触摸的湿度,把“融合”冲洗成可以饮用的甜度。
我站在遗址博物馆,看一件被出土的丝绸——
经纬交错,却被风沙映出极淡的绿,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草原。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盛唐的绿色,不是草原,是交流;不是松针,是融合;不是茶叶,是“此刻”。
六、透明:盛唐的“此刻”与“此刻之后”
盛唐的透明,是时间的“此刻”与“此刻之后”。
我站在长安城的遗址,看夕阳穿过断垣残壁,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金粉;
看月光穿过野草,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银粉;
看雨水穿过泥土,像被谁偷偷加入一小撮透明。
透明不是颜色,是显影液——它把“此刻”冲洗成可以触摸的“此刻之后”,把“盛世”冲洗成可以饮用的“此刻”。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盛唐不是“过去”,是“此刻”;不是“历史”,是“此刻之后”;不是“遗址”,是“显影液”。
七、尾声:继续显影,继续“此刻”
大唐盛世,不是“过去”,是“显影液”;
不是“历史”,是“此刻”;
不是“遗址”,是“继续”。
我们继续显影,继续“此刻”——
继续把“金色”熬成可以触摸的温度,
继续把“红色”熬成可以饮用的甜度,
继续把“墨色”熬成可以依靠的厚度,
继续把“绿色”熬成可以交流的湿度,
继续把“透明”熬成可以饮用的“此刻”。
然后,我们继续“此刻”,继续“此刻之后”,继续“显影液”——
直到把“大唐盛世”熬成——
可以饮用的光,可以靠岸的岸,可以续命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