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于谦,是个爱玩儿也会玩儿的人。捕鸟钓鱼,养马熬鹰,凡跟玩儿相关,没有人家不擅长的。还专门写了本书,题目赫然就是《玩儿》。其放达的性格,洒脱的生活令人艳羡不已。
像于谦一样爱玩的大有人在,但玩得高雅,玩出文化的却凤毛麟角。有一位男人,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玩得广度与于谦不分轩轾,玩的深度嘛——不好意思啦于老师!京城里爱玩的人,没有不喜欢鸽子的,大概是当年八旗子弟的遗俗吧。王世襄有一次在鸟市上溜达,一个年轻人指着自己黑中泛紫的鸽子问他认不认识,王世襄脱口而出“铁牛”。此前无人知晓的名种终于得遇知音,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把这对几近绝迹的鸽子送给他。王世襄爱鸽子,还专门写书,配以图片,向世人介绍并呼吁保护这些异常珍贵又濒临灭绝的小精灵。《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经》就这么诞生了。2003年,王老还向国家提议,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放飞鸽子,老人在为宣扬鸽子文化不断地呼吁着。
草虫也是玩家们的所爱,那些草窠里蹦的蛐蛐,蝈蝈,油葫芦,总能撩拨老爷们儿的小情怀。王世襄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就有过臂上架着老鹰,怀里揣着蝈蝈上课的惊世之举。得亏当时的校风开明啊,要是现在,早被家长领回去了。为了逮到一个心仪的蟋蟀,年过六旬的老王头,头天下午就得备足干粮,骑车到郊外,在野地里过上一宿,趴在草丛里苦苦寻觅,下这么大功夫,就只为一只蟋蟀,不由让人发笑。但王先生还宁愿耗时八年,编纂一本《蟋蟀谱集成》,又不由得让人发叹了。
王世襄有一次跟老舍先生聊天,说起自己年轻时喜欢养狗猎獾,经常带着猎狗去郊外,逮偷瓜吃的獾(我怀疑他曾经遇见过闰土),老舍先生惊诧不已,但他不知道的是,王世襄多方打探,竟然把养狗家口中代代相传的《獾狗谱》笔录下来,其爱玩成痴,以致如此。他爱老式家具,不断收藏不断研究,然后写了中国第一部古代家具专著《明代家具珍赏》;他爱葫芦,亲手种植亲手制作,理清了葫芦与书法,绘画,金石雕刻的联系,然后写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说葫芦》。爱不爱玩儿,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但会不会玩儿,肯定得取决于手里的那支笔了。于谦老师的笔杆稍细,笔力稍轻。于谦玩儿的是生活,王世襄玩儿的是文化;于谦享受于玩儿本身,王世襄专注于玩儿背后。
于谦开了个专栏,介绍自己制作的美食,他在自己马场给各路大咖做菜的照片也时常见诸网络。爱玩儿的人大多是个吃货,自古皆然。苏东坡、李渔、袁枚、汪曾祺、蔡澜,当然还有王世襄。汪曾祺在《学人谈吃》一文中描述到,王世襄应朋友之邀,前去赴宴。但参与宴会的朋友需自己动手,每人烧一道菜,菜料自备。王先生从家里带了一捆葱,甚至带了专门的厨具和配料,给大家做了一道“焖葱”,被众人一扫而光,一举夺魁。我从没听过这么一道菜,不过总感觉要比于谦的地锅炖牛肉更诱人吧。
郭德纲说他很羡慕谦哥儿的生活,爱玩儿会玩儿,随性洒脱,是个活得通透的人。爱玩儿的人性格大多豁达乐观,平易温和,绝少偏颇执拗,冷硬刻薄。更有意思的是,爱玩儿的男人,大多有个好老婆。你看汪曾祺,你看蔡澜,你看于谦,你看王世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