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是一种被普遍使用的文学创作技巧。百度上的定义是: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是文章中有较大跨度的、能够前后关联呼应的、让人看了后面能回想起前面的文字,都可以归为伏笔之列。 既然有这么宽松的定义,自然就能拉开档次上的差距。本人不才,尝试从动机的角度分析一二。 为什么,我们要在文章中使用伏笔这样的手法? 为了提高作品质量?这个答案未免有些假大空,至少我是不信的。 在我看来,伏笔,以及其他文学技巧,其出现目的,都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看下去,这个听起来有些功利的理由而已。 吸引读者看下去,这个动机可以进一步的细分成三个层次,这也代表着埋设伏笔这种写作技巧的三种境界。 第一层,吸引读者看第一遍 有一种曾经取得过成功,而现在却沦为剧毒元素的手法,也可以被归为伏笔的范畴,那就是所谓的“后世历史记载”云云,貌似是银英首创。类似的还有一个变种,大致的形式是“当时的他并不知道,之后他要遭遇到XXXX……”之类。 这两种伏笔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作者在主动剧透。而细究这种剧透行为的心态,大致就是一种吆喝:我之后要写到的情节是怎样的跌宕起伏,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如果类比的话,这样的伏笔其实是一种透支行为,降低后文的阅读感,来吸引读者接着看下去,能看多少是多少。至于剧透太多导致没人看后文?债多了破产,没人看了TJ…… 其实,这样的手法在伏笔当中属于不入流。它不是提示或者暗示,根本就是明示。虽然还债的时候勉强也算是关联呼应了,但这个原本应当后付的伏笔效果,已经被提前挥霍掉了。所以,已经沦为剧毒元素的今天,还把这种手法当宝的小白已经不多了。 而最初级,同时也是最普遍的伏笔,应该是构造悬念。某神秘人物的身份,某神秘行为的目的,某神秘物品的作用,某神秘事件的起因,某段语焉不详的奇妙预言,抑或某似有所指的莫名断语……故意在讲故事的时候设置这些疑问,吊起读者的胃口,直到后文中公布答案。 这种做法有很多的缺陷,比如答案太简单的话会被读者早早猜到;悬念挂了太久会被人遗忘;缺失太多的情节会显得残缺而莫名其妙;太过刻意的抖包袱卖关子会招人反感。 但是,从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角度来讲,这种手法算得上合格。在这样的手法催化下,只要不是心存成见,就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看下去的冲动——至于看完一遍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