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幻想小说 > 荀忆番外:芳尘世浮生梦
本书标签: 幻想  城魂  番外   

灵感记录 2.

荀忆番外:芳尘世浮生梦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于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贵州多地都有该项目活动。

随着时代更迭,便捷的交通工具面世,独竹漂则渐渐变成了一项近乎失传的技艺。

2009年,独竹漂正式入选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动作技巧

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径大约15厘米,长约8米以上的笔直楠竹上作水上载体。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笔直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舟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舟水面。其形其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一致。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

◎ 制作材料

独竹漂所用的竹子,是大头直径在15厘米以上无扭曲的大毛竹,其浮力足以承载一个人的重量。这种大毛竹要在毛竹林海的深处,水土丰茂的阳坡上才能选到,大的直径可达20厘米左右,高度10多米。用作独竹漂时,截取8米左右的长度,无需任何加工,自然风干20多天。划行用的划竿则选用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匀称笔直的班竹或水竹,独竹漂手上竿后就靠这根划竿前行倒退,平衡转向。

◎交通功能

居住在赤水河两岸的先民为了相互往来交流,常常使用一根楠竹或木头作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另处,一些远离村庄、集市的人们为了急需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就利用长期与赤水河打交道的得天独厚条件,划着独竹或独木去购物,这样既省时又方便。

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就曾以独竹为舟渡过赤水河。

◎历史

秦汉起源

独竹漂约起源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时间。当时播州盛产楠木,为最好、最珍贵的建筑木材,被朝庭所专用。

独竹漂

当时朝廷派采木官,到刚刚开始被外界所知的播州原始森林赤水、习水一带采办楠木等。过去赤水河不通航运,楠木又很珍贵,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运送,到长江边再绑成排或用船运至江南,转运京城。在漫长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站在独木上撑竿运送楠木,并竞争嬉戏、打闹而演变成为一种水上游戏。长此以往,就将这项活动作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固定下来,称为独木漂。

清初发展

到清初,楠竹发展起来,人们发现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将独木漂改成了独竹漂,每年端午涨水时,习水土城的居民和城郊农民就会成群结队,在河里进行独竹漂比赛,如果有人掉水了,就会赢得一阵阵得开心的笑声;胜利者则被簇拥着敬酒敬茶,戴上大红花,出尽风头。

当代考证

1998年,赤水复兴马鞍山发掘的汉晋时期的古崖墓群中,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就有一幅一人双手持竿立于一独木上的石刻图案。后有诗云:“茅台斜阳映赤水,残阳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

这个石刻文物表明,赤水河流域的“独竹漂”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战国、秦、汉时代的赤水河流域属于古夜郎国的核心地区。夜郎国就是竹国。夜郎王就是竹王。“独竹漂”是早期生活在江边的夜郎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保护意义

赤水独竹漂是赤水先民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虽然高超的体育技能集娱乐性、观赏性、挑战性于一体,并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赤水独竹漂如不加以保护,这项优秀传统的民间体育竞技仍将面临失传的危机。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们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

作者历史悠久、雅而不俗,为谋生而以凡人之躯挑战世间的“𣎴可能”,一苇渡江、乘风破浪,章节名《黔民独竹漂》

☆竹海飞人

民间独特技艺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石门村村民独有的一项民间独特技艺,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历

奉化石门村共有13000多亩竹林,成千上万棵毛竹漫山遍野,苍苍莽莽,蔚为壮观。

石门村的竹农们往往会在台风季节或冬季大雪来临前后,带着竹刀,爬上竹梢,将竹脑砍去,以减轻毛竹受风和竹叶的压力,使其免受损害,一些艺高胆大的竹农,嫌上下毛竹费时费力,就创造出砍完一株毛竹后,利用毛竹自身的弹力,跳跃到另一株毛竹上再砍竹脑而脚不着地、快速转移、让人感觉是在竹林上飞行游走,当地人称之为“竹海飞人”。

这是一种集技巧、胆魄、耐力与智慧于一体的劳动技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较长时期的实践与磨练才能运用自如,其操作步骤一是磨刀准备:刀要锋利,通常要一刀见效;二是砍竹脑:腰间系牢刀篓后,凭经验选择一株好竹爬到其离顶六分之五处,砍去一株竹脑,就势拉住另一株将其竹脑砍去;三是纵身飞跃:如自己立身的那株竹已够不到旁边的毛竹时,就要摇晃几下身下的那株竹,以借力跳跃至第三、第四株乃至更多毛竹上再砍。如此往复,动作利索,转移速度快。

◎现状

现在,石门村还有三位“竹海飞人”,均已年过半百,他们分别是58岁的毛木信、53岁的毛裕自和52岁的毛绍兴,都是当地普通的山民,之所以称他们为“竹海飞人”,是因为他们对这种功夫已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

这一绝活始于何时已无证可查,据一些老人回忆,至少能够追溯到清代末年,那么,至今也该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上世纪70年代,村里还有十多个人会这个活儿,如今这些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经不在人世,身手利落的,只剩下毛裕自、毛绍兴、毛木信三人。

据毛木信说,干这个活儿一定要胆大心细,除了从小锻炼出来的手脚功夫外,眼力也很重要,要学会从竹的颜色、粗细、根部,对一棵竹的年龄和承受能力做出一个迅速而正确的判断,2年以下的新竹,竹梢较小,承受能力较差,一般不用理它。另外带有伤疤的竹子,极可能遭到了虫蛀,也不能用来支撑体重。毛木信从小在竹林中玩大,十几岁就能徒手爬上毛竹,18岁开始以“削竹脑”为生,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削”四五亩竹林,一千四五百棵竹子。一般情况下,早饭后上竹直至午饭时下来,吃完饭休息一会,再上竹干活,直至太阳西下。有时候,为了赶活儿,早晨上去时,也将中午的饭菜带上去,到中饭时间,将相邻的十来棵“大毛筒”的竹梢绑到一起,做成巨型鸟窝的样子,自己坐在上面拿出饭菜吃饭,吃完饭就躺在上面,休息一会后,继续干活。中午饭菜一般由雇主家提供。夏天,竹林中蚊虫较多,但坐在高高的竹梢上面,却是非常地舒坦自在。他说年轻时,对这门技艺是随便玩玩的,不过,现在年纪大了,是得小心点了。

◎传承

据当地人介绍,由于该技能又苦又累又难学,因此,继毛木信、毛裕自、毛绍兴之后,就再也没有年轻人学这门功夫了。学这门功夫没有专门的传承谱系,全靠小时玩出来的,不是从小就在竹林中玩大的年轻人是无法学会的。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种植毛竹经验的人,每年都有不少,惟独这门独门功夫没被人学走。看来,这一技艺的消失是必然的。

作者集艺心慧胆于一生,为生活而突破自我,艰苦岁月磨练出下形成的非遗,章节名《不朽,竹海飞人》

作者偶然间了解到的民间技艺,任何非遗的失传都是一种遗憾,我会用我的方式宣传下去

作者也希望“竹海飞人”这项技艺后继有人

作者我做不到保护所有非遗,但至少将它写下,唯有这样才能告诉世人

作者它,真实存在过……

作者我的文章没有生动的语言,我也不会写作的技巧,不过是一番热爱推动着我的笔尖

作者我想将世界的故事展示,将梦境的奇幻记录,将历史的遗憾书写

作者如苏轼所说

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我不知道,那就交给后来的人吧

作者不止学,人生亦如逆水行舟,我会尽量提升写作水平,做到以最美的文笔谱写世间的荣败星辉

上一章 【平】遗愿?那就…遗忘我吧…… 荀忆番外:芳尘世浮生梦最新章节 下一章 【美加】迷途失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