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乾清宫内庄严肃穆。乾隆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眼神深邃而威严,犹如浩渺夜空中最璀璨又最不可捉摸的星辰。大殿之内烛火摇曳,光影幢幢间,众位大臣恭敬地跪伏在地,大气都不敢出。乾隆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似有千钧之重:“朕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唯恐有负列祖列宗所托。今大清国势昌隆,社稷稳固,也到了该为大清江山选定继承之人的时候了。”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皇十五子颙琰身上。颙琰生得眉目如画,气质温润如玉,却又不失刚毅之色。乾隆心中早有定夺,今日便是要昭告天下。只见乾隆站起身来,一步一步朝着颙琰走去,每一步都似踏在众人的心尖上。他亲手将象征着太子身份的冠冕戴在颙琰头上,郑重地说道:“从今往后,你便是这大清未来的希望,要谨记朕之教诲,心怀天下百姓。”颙琰双膝跪地,双手接过象征太子身份的信物,眼中满是坚毅与感恩,向着乾隆重重叩首:“儿臣定不负父皇厚望。”此消息一出,朝野上下皆为之震动,人们都在心中默默祈愿,盼望着这位新太子能够带领大清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嘉庆六年冬,太医院连日告急,乾清宫内烛火长明。一代雄主乾隆帝龙体违和,已至弥留之际。新君颙琰(即嘉庆帝)侍疾在侧,昼夜不离。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寅时,乾隆帝于养心殿驾崩,享年八十九岁。遗诏传位皇十五子颙琰,是为仁宗。新帝缞绖即位,颁诏天下,大赦罪囚,举国致哀。
新帝嘉庆甫一登基,便挥师北上,兵锋直指柔然。晴儿闻讯大惊,三番五次入宫求见,泪洒龙袍,苦苦哀求新君收回成命。奈何帝王心性,岂是儿女情长所能动。非但未允,反斥其为逆臣贼子。晴儿本是柔然将军夫人,自幼入宫,虽与先帝有旧,却始终难忘故土。今见两国将起干戈,心中不忍万千黎民受苦,遂决意割舍一切。那一日,她跪于太和殿外,任寒风吹乱青丝,终以一句“从此山高水长,再无瓜葛”诀别皇宫。
欣荣等幼子皆未能幸免于难,这一变故令荣亲王膝下再无子嗣。王府中往日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如今却只剩下无尽的寂静。曾经陪伴孩子们嬉戏的秋千架,心中那份对后代的期盼,终究化作一场空梦。
嘉庆帝即位之初,本欲延续祖宗基业,重振朝纲。然而,在他当政的二十五年间,却逐渐养成了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的性格。他既想除弊革新,又害怕触动权贵利益;既想整肃吏治,却又屡次在关键时刻心生退缩。这种矛盾心态,不仅让诸多改革措施半途而废,更在无形中助长了官场的怠惰之风。到了后来,这种风气竟成了一种“无为”的传统,深深植根于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后世子孙们见惯了这般景象,渐渐习惯了安于现状,甚至将因循守旧视为理所当然。于是,大清王朝就像一艘失去了方向的巨轮,在历史的浪潮中缓缓偏离了航向。
作者蜜黎本书已完结,感谢大家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