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感谢主席,开宗明义,定义先行。所谓“后真相”,就是客观事实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偏见是脱离客观事实建立起来的消极认识与态度,和情感因素相关,可以通过歧视等行为表现。抑制,指约束;抑制偏见,即通过约束偏见以期减少偏见对事实揭露的弊害。我方的观点是,在后真相时代,抑制偏见更重要。我方的判准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公众更全面更高效的探知客观事实。
首先,在后真相时代,抑制偏见更能使公共舆论氛围趋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理性化状态。在后真相时代,立场、情绪、话语、态度在公共舆论空间地位更高、占比更大,而客观、理性、认知则易被公众忽略。在鲍毓明事件中,李星星发布信息后,南风窗媒体平台记者隔空炮制内容并发布,狭隘解读单方面的信息,煽动公众情绪;陈岚,我是落生等女权大V也是第一时间跟进,在未经核实、未与李星星会面的前提下,转发李星星文章。公众的视角被单方面的说辞占据,公众的理性被集体的某种狂热情绪代替,不抑制只会导致事实被越推越远。当每一个个体具备等待事实、谨慎发声和监督媒体发声的意识;当媒体能在公共事件中保持客观克制,不煽动情绪;当各类偏见的表达能被某些追责机制所约束,不理性的表达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社会公众才能更全面高效的探知客观事实。
其次,在后真相时代,抑制偏见可以更好的减少在事实全貌未明确前对各个群体的伤害。探知事实的全貌需要一定的过程,而在话语权下放、自媒体发达的现状,偏见往往在事实全貌没有被揭露时就对某些群体已经造成了伤害。罗冠军事件中,仅凭女方的微博控诉,罗冠军当天就收到数十万的辱骂留言,微信和电话全爆,家人也受其牵连,直接社会性死亡。重庆公交坠江发生后,在事故真相并未得到核实的时候,逆行女司机就成为公众众矢之的,甚至歧视和中伤直指女司机、女性这一整个群体。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抵达事实应该用更理性更克制的方式,对任何一个个体、一个群体的伤害,都不应该成为抵达事实的代价。
最后,后真相时代,包容偏见不能更好的调和社会矛盾,浪费公共资源。勒庞的提出,人结成的群体一定会平庸化、低智化、狂热化。而偏见的表达和传播过程正都包含着一个个主体对于所属群体的确认过程。在公共事件面前,客观事实不被重视,人们通过相同的情绪、立场或某种特征确认身份,结成群体,和其他群体形成对立。社会矛盾的根源被掩盖,激化的冲突为某些媒体带来流量、为某些群体带来利益,久而久之,公众或主动或被动产生更多的偏见,事实更容易被忽视,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偏见的产生置之不理、仅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对偏见的传播不加抑制、放任不同偏见的无序互搏,对偏见带来的恶性结果不予考量或以宽容的理念回应。势必不利于条和社会矛盾,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综上,我方认为,后真相时代,抑制偏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