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易枫主动要来辅导班帮忙,让韩暖十分开心。
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比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更有意思的事吗?
暖暖心里无限感激,表面上却佯装不动声色地说:“你还有别的指教吗?”
“指教不敢!”杨易枫沉吟了一会,道,“我倒是有几个问题想问呢。”
“有什么问题,问吧。”暖暖说,“带你参观就是让你提问题的。”
“刚才听了芳姐的介绍,好像没有高中的学生?”他问。
“哎!”高文芳叹了口气道,“我和暖暖能力有限,不敢招呐!”
“刚才暖暖提到假期课程,好像没也有物理化学政治历史?”杨易枫说,“政史补习的少,不过,补习理化的学生应该挺多的吧?”
“的确有不少初二初三的孩子,想补物理,”暖暖不无遗憾道,“可是我和芳芳,一个是学英语的,一个是学音乐的,太理科的东西,我们哪里应付得了?”
“嗯嗯。”这些,杨易枫能够想象得到,他说,“不过,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哪个学段、哪一个学科的学生,我觉得都应该收。”
“那我们这个场地哪里装得下?”暖暖惊诧道。
杨易枫环顾了一下整个教学空间,说:“如果只是为了维持生存,这培训班已经立起来了,只要认真经营,完全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
“你的意思是?”暖暖问。
“我是想说,如果要把这个培训机构当作事业来做,就必须走出去。”
“走出去?”暖暖反问。
“呃,我们当然想当作事业来做!”文芳一脸认真。
“那——这个地方就太小了!”杨易枫说,“这两年,庐城涌现了不少这一类的课后培训班,连新东方、学大这样的综合性、连锁性教育培训机构都已经入驻庐城了。”
“我们可不敢想象做得像新东方、学大那样呐。”暖暖觉得自己没有那样的能力,也没有那样的野心。
她觉得能够安稳地经营好这个小小的课后培训班,然后快快乐乐地过生活就已经很好了。
杨易枫笑了,说:“我不是让你们做到像新东方、学大那样,我是觉得应该朝它们那个方向看。”
“……”暖暖、文芳不理解。
易枫解释道:“目前教培市场很混乱,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机构都有。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敏锐,国家不可能让这种乱象永远下去,早晚得整顿,比如收费标准呀,办学资质等等。”
“……”暖暖和文芳听得面面相觑,但是她们心里都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我的意思是,如果想作为一个事业来做,这种机构一定要上规模,至少要有一定的体量。”他说,“不然,一旦教育部门整顿,没有办学资质的小培训机构,可能很快就会被取缔。就算不整顿,小培训班也会在竞争中慢慢处于劣势,最后被迫关闭。”
——有道理!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暖暖问。
“这个——我看,得从长计议。”杨易枫沉吟了一会,他想到了一个人。
“明天我把唐山、黄亚玲喊过来,一起出出主意吧?”他说,“玲玲以前就在上海学大教育做过中层管理,应该会有好的建议。而且也让老唐他们认个门,来参观参观,为假期课程做准备。”
“嗯嗯,好!”暖暖回应。
“这个主意不错!”文芳也说。
“不过,明天我还想去看看刘爷爷。”暖暖又说。
“我也想去看看他。”杨易枫道,“昨天走得太匆忙,都没来得及和他道别。”
暖暖记起他是因为黄亚玲受伤的缘故,因问道:“亚玲怎么样了?”
“呃,没——没啥问题了,只需要静养——”他想起了,昨天晚上拥抱黄亚玲的事情,心里觉得无限愧疚,连说话都不利索了。
“那明天还是别让亚玲来了,让她在家好好养伤吧。”暖暖关切地说,“培训班的事情,早一天晚一天的没有关系。”
“也好。”正好,明天下午他还要带黄亚玲去换药。他想把这事告诉暖暖的,可是文芳在身边,只好作罢,回头再说吧。
“要不,我们明天上午一起去看看刘爷爷,下午再一起去看看亚玲?”暖暖提议道。
好啊!他当然乐意同她一起。
可是,好像与明天下午带黄亚玲去换药冲突了,怎么办呢?
“好啊!明天上午我来接你。”他决定先答应下来,回头再跟暖暖解释说明。
“不用,我们各自去吧,早上天冷,你离得又远。”暖暖不忍心道。
“没事,去刘爷爷家,我正好要往西走,只是朝你这里拐个弯儿。”他说。
“因为喜欢你,所以都顺路!对吗,小枫?”高文芳打趣道。
“芳芳!”暖暖的脸红了。
杨易枫也觉得难为情,有些腼腆地笑着,看到墙壁上四个贴红大字,有意转移话题道:“我觉得,这个机构的名称——以后最好也换一换。”
“‘翰林教育’不好吗?”文芳问。
“‘翰林’是挺文雅的,也挺大气。”他说,“不过,几乎所有这类的培训班都带‘教育’二字,我们再叫‘翰林教育’就显得太普通了,没啥特色。”
“也是哦!”文芳道,“那你给改个名字?”
“我改?不合适吧?”他推辞说。
“你提的意见,当然也要拿出解决方案了!”暖暖嗔道。
“好吧。”杨易枫沉吟了一会,说,“我觉得‘教育’太直白了,也太宽泛,没啥个性!不如叫‘书院’?怎么样?”
“翰林书院?嗯,大气,古雅,很有书卷气呐!”暖暖赞道。
“好!就叫‘翰林书院’!”文芳也忍不住夸赞了。
杨易枫心里想着,应该对得起这个名字,以后要提议专门开设一门古典国学课。
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发现庐城有教授古典国学的教育机构。
而且,这些年,国家经济是发展了,可是对国学似乎并不怎么重视。
杨易枫早觉得文化教育应该多重视一下古典国学了。
倘若开设了国学课,这应该算是翰林书院的一大特色了。他有兴趣,也很有信心能够教好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