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大西北里很偏远的村子。
村子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住的窑洞。
这里的窑洞是在底下的,大门不是现在常见的那种铁门,而是用木头做的木门,门不大大概两米高一米宽的样子,分为两扇,一扇宽大概是五十厘米。
门底下有个高越十五厘米的门槛,进门就可以看到房子,是用土和一些稻草混合在一起打成土砖制成的,多为杂物间。
房子的一侧有个小坡,沿着小坡往下走就是人可以居住的窑洞。
每个窑洞都做了小窗子和门,全部是用木头做的,窑洞门口前大约有半米的样子是比院子高一点的,为了防止在下雨的时候雨水会进来,所以也设有一定的坡度。
院中靠高一层的地方挖了一个大坑,每当下雨的时候,水会汇聚在里面。
大坑外有两棵梨树,每到丰收的季节就可以采摘来食用了。
窑洞中的空间是比较大的,最外面靠窗是有个土炕的,土炕两面靠墙,一面做了加高的土阶,为了防止人睡觉的时候掉下去。
顺着台阶往下有五个窑洞,三个大一点,可以住人,两个小一点的放着杂物。
大门外是可以看到的菜园子和果园的结合体。
门口的园子面积稍大,里面会种植一些果树和蔬菜,在收获的季节可以随意享受了。
王小平出生在这里,自有记忆起,就是窑洞,家里每天都在为吃而烦恼。
王小平是家里的老大,担当着大哥的角色,也担当着主要人物的角色。
在母亲生下他不长的时间,母亲又生了妹妹和两个弟弟。
学习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出人头地的方式,所以从小就算生活条件再难父母也会去供他们去上学。
而在思想观念比较老旧的时代,女孩子并不需要读那么多书了,所以作为老二的妹妹,她并不能够像其他的兄弟姐妹一样去学校,这是一个砍儿。
虽然生活条件不怎么好,但还是幸福的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只是很不幸的是。
不久后,他们的母亲去世了,留下来的只有孩子和他们的父亲。
所幸孩子争气,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四儿子也考上了大学。
只是剩下的另外两个孩子,一个早早地结了婚说是减轻家庭负担,一个因为和弟弟上学家里人供应不起,只能就此作罢。
老大比两个弟弟大了很多,在大学毕业后,也没有娶妻生子,而是用自己的工资扶持着家里另外一个弟弟上学。
至于老三,那便是在抉择中选择退出的那一个,家里的条件不允许两个人同时上学,所以选择了退出,不知道当时他的心境是如何纠结,只知道未来的他值得被爱。
因为穷,他们被亲戚看不起,无论去做什么,周围人投来的只有鄙夷的目光。
但在成功后,一切又都变了,当初看不起的亲戚开始走动了起来。
未来的成家立业,只有老大终身未娶。
老三和老四有家庭,有孩子。
老二生了一个可爱且有出息的女孩儿。
这个故事很普通,普通到可以勾起那个时代人的回忆。
可是,他却也不普通,因为故事在传承,他们的遗憾也在云淡风轻的聊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