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发光的灵魂与孤独的灯
本书标签: 现代 

清明雨上

发光的灵魂与孤独的灯

印象里的清明总蒙着哀愁的抑郁基调。

然而,清明作为我国古节,历千载春秋淘洗,仍能在当下时代里焕发光彩,长盛不衰,其间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哀愁却又远超脱出哀愁的复杂情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似乎向来与清明相生相伴。初春时节,洪雨瓢泼,清明便随着雨洒过塞北,洒过江南,洒过千年江湖的离愁怅惘,洒过一季神州的乍暖还寒,洒入中华儿女的心间,泛起圈圈惆怅的涟漪,却又拆作颊前清泪两行。

“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抬首而望,雨下人间,雨上天堂,亲人音容笑貌似乎犹在眼前,片片愁云却早已永隔天人于两地,已然泛滥成灾无处安放的愁思,到底尽是要付诸这轻柔又尖锐的春雨深埋心底,这怎能不叫人动及心中愁弦。

庄严的祭扫,墓前的哀思,故人不见的惆怅,天人永隔的悲凉,这些或许是历来入得了清明诗词的代表:哀愁。

然而,清明也有着除了肠断泪干另一面:希望与新生。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刘禹锡,我想这也是其中的原因,尤其是秋词,又或者通关罢,秋词我曾经尝试扩写过,但又觉得总像一个闺阁女子想写塞外风情,文笔拙劣却故作豪情,心里总抑郁着一口气,其实说来也可笑,还不如就此停笔,事实上我也这么做了。其实写下这篇文章也是因为我最喜欢的歌手许嵩,不管是他的《清明雨上》还是《通关》的旷达。

这样的清明对于埋头于书卷,执着于古诗词赏析里的我们太过于陌生。于是我们走向郊野,望见不负大好春光踏青寻芳的男女,趁东风放纸鸢的孩童之时,已于悄然间与它相逢。“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阳春时节荡天涤地的细雨,带给大地的是温暖,是绿意,是满载着希望的新生。而雨后所见则是一番江山新绿。“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当春日彻底驱散冬日严寒,带着沉甸甸的希望教人间改天换地之时,谁能说这个节点上的清明未曾蕴含着先民对生命的旷达呢?

又是清明雨上,雨幕于此时俨然超越了眼前的水帘,溶杂着的是新生悄至的实,故逝犹怀的虚,缅怀与迎新,怅惘与欢愉,死生相应,虚实相生,看似矛盾的一团和气之间或许就是清明雨的深意罢。

清明的话,我的家乡是有划舟比赛的,如果空下来的话我会去看一看,但是今年的比赛好像被学校的课程挤掉了,只好明年再去了。但这草长莺飞的四月春光之下,追思祭扫,踏春云游,又何尝不透出一丝待大地春回,访故人诉一载衷肠后重新出发的快意与洒脱?

清明就这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复杂生命情感走过了千年。在传统文化现状一再成为社会热点的当下,亦有有识之士对未来的清明节不无担忧,毕竟现代文明对各个领域的扩张对清明传统习俗颇造成了影响——昔日山头的荒冢孤坟渐趋为整齐的集体公墓所替代,伴随着杂乱无序一同消失的亦有一份入山祭祖的肃穆与庄重,而前几年疫情肆虐之时,出现的“网上祭祖”新业态,其弊端更是显而易见无需赘笔。所以,恰如许多正在遭受冲击的文化和习俗,颇有人为“传统清明”“正宗清明”的远去而痛心疾首。

但我的态度是其实大可不必。

先进的文明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无可也无需避免。习俗诚然与时俱进,而不会为时代所淘洗的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旷达的人生观,那自是令清明古节传承千年的文化纽带。领会清明间的生命情怀又何须亲临荒冢孤坟呢?先民们早已深植其文化基因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从千年前,到千年后,纵使岁月流转,漉雪千山过尽,只要清明时节亘古不变的细雨绵绵尚能唤起华夏子孙的伤怀,惆怅与欢悦,我们的灵魂便足以飘然在潇潇雨幕中,与无数先世天涯沦落人触发最为深沉的共鸣。

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可以论证生命之渺小,人生之悲哀,但每当年年清明至,我们拭干为辞世先人而流的泪,转而被接踵而至新生的喜悦击得近乎措手不及之时,自是对生命轮回往复生生不息最好的诠释。对新生的笃信和希望,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千年的风风雨雨,于其未来,我也坚信:清明不死,文化不灭。

流转着千载敬畏与旷达的清明雨,必然将代代相传,润入华夏儿女的心田。

上一章 堎港狂想曲 发光的灵魂与孤独的灯最新章节 下一章 长路漫漫,我亦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