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组成,大致可以分成四大决定性因素。
自古以来,打仗便遵循着信息情报、后勤保障、火力投送和士气高低这四个因素来进行。
现在,杨新光已经解决了除后勤保障以外的其他三大要素。
数据链组成的网络将各级指挥单位、天上的无人机和卫星、各个作战单位连接起来解决了信息情报问题。近、中、远弹道导弹和陆军战术导弹、远程火箭炮、重型火箭炮解决了火力投送问题。以三千人伤亡的代价换对方伤亡五万人打了一个大胜仗,士气正高涨......
现在,该着手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了。
到目前为止,杨新光的后勤方式还在采用将大量的补给品用铁路运送到靠近战区50公里以内的地方,再用卡车将物资运到前线。
这种运输方案较为传统,而且对铁路的依赖较为严重。如果铁路途径的桥梁、隧道被炸掉,甚至会影响整个战局。这一点在东欧平原上那场战争中已经展露出来了。
被炸掉了铁路大桥的侵略者慌不择路,最终不得不撤出已占领的重要城市。
杨新光绝不想看到自己的军队也变成这个鸟德行,沦为世人的笑柄。
根据实战经验,以及自己作为军迷十六年以来对后勤的理解,杨新光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构建一个分散开的、立体化海陆空复合的后勤保障体系。既可以避免单一的线路被打击而影响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又可以做到应对线路被封锁时仍然有充足的弹药坚持到兄弟部队支援。
具体的方案就是,利用强大的工程能力,让每一个旅在前线建造多个机场。每一个野战机场都可以当做是空运和空投的补给点,后勤部队的大型运输机每天都可以输入大量的弹药、燃料和武器装备配件。而且航空运输,比铁路速度快,比公路运量大,还不受地面线路封锁之制约。
地面,设立多个防卫旅,防卫旅采用合成化配置,配属防空营和合成营。这些防卫旅负责保护后勤线路上重要的桥梁、隧道和涵洞,免得被对方的导弹、飞机、特种部队所破坏。
为了满足空中的后勤补给需求,杨新光需要开发两种空中运输装备。
第一种是运用了翼身融合工艺的超音速无人运输机,专门针对快速反应、快速运输而设计。载重量大约30吨,机舱尺寸较大,专门用来运输弹药和武器配件。
第二种是传统布局的、高亚音速的C-5那个级别的大型运输机,用来执行运送人员和快速空运部署重型武器装备、空降伞兵部队和空投物资补给等任务。
前者需求量较大,少说需要4000架。好在无人机的优势就是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飞行员,只需要将飞机本身设计好、远距离通信解决好就可以了。
后者相对需求较小,但数量也不算少,1000架左右,已达到快速部署重型装备、快速反应的目的。
两种机型的的发动机,也可以用蜻蜓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为核心机,再根据需求放大涵道比。关于“心脏”的问题,在技术上并不是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