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中的一切,令李世民对杨玉环的遭遇更添几分怜惜。心中更是愤懑难平,竟恨不得未曾有李隆基这一子孙。
[此时天幕中的画面悄然转变,映出李隆基召见李白的一幕,而杨玉环恰侍立其侧。李白领会了李隆基的意思后,李白执笔挥毫,写下三首清丽绝伦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轻吹墨迹,待其稍干后恭敬呈递至李隆基面前:“陛下,请您过目。”][李隆基顿时来了兴致,眼神示意下,高力士接过李白手中的诗稿。“陛下!”]
[李隆基接过诗稿,与杨玉环一同低头鉴赏李白的佳作。阅毕,他放声笑道:“李翰林果然不负‘诗仙’盛名,这三首诗词绝佳!朕甚为欢喜。”][“爱妃怎么看?”李隆基转头望向身旁的杨玉环,语气温柔。]
[杨玉环闻言浅笑回应:“李大人文采飞扬,臣妾亦觉得很好。”]
[李白拱手谢恩:“微臣谢贵妃娘娘赞誉。”]
[杨玉环瞥了他一眼,转而对李隆基说道:“陛下应当好生赏赐李大人。”]
[“爱妃开口,朕岂能不应。”李隆基言罢随即赏赐李白大量金银珠宝。]
[“微臣谢陛下恩典。”李白对此并无过多欣喜,但君恩如雷霆雨露,无论情愿与否,也只得欣然受之。]
“真是妙笔生花!将那位杨娘娘的风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一位大臣忍不住赞叹道。
“俺老程虽不懂诗,却也觉得甚好!如此才子未能生于当代,实在可惜!”程咬金附和着点头。
“还有那两位将军——哥舒翰与郭子仪,忠心为国,却被这昏君埋没,委实令人扼腕叹息。”尉迟恭说到此,神色间满是悲痛。
“天幕中有不少改革之举,若能施行于我朝,定当利国利民,臣以为可行。”杜如晦向李世民进言道。
“臣附议!”房玄龄同样郑重表态。
“诸位爱卿所言极是,朕自当允准。”李世民听罢深感赞同,眼下大唐正值百废待兴之际,急需良策。
众人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此刻天幕已然进入尾声,因李隆基昏庸无度、疏忽大意,京都洛阳沦陷,安禄山率军长驱直入。仓皇之下,李隆基携杨玉环及众臣逃离至马嵬坡。]
[望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马嵬坡,杨玉环不禁忆起往昔大师曾对自己的预言。心底隐隐泛起不安,难道这里便是她最终宿命的归处?]
[她试图摇去心头的阴霾,然而那股不安却愈发强烈,令她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
[察觉到杨玉环的沉默,李隆基误以为她为战事忧心,遂温言宽慰:“爱妃不必担忧,安禄山不过逆贼罢了,如何撼动朕真龙之身。”]
[杨玉环强压心底的不安,展颜附和道:“陛下说得极是,有哥舒翰与郭子仪两位将军在,叛乱定能平定,失地也将重归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