魉 繁体字:魉
部首笔画
简体部首:鬼,部外笔画:7,总笔画:16
繁体部首:鬼,部外笔画:7,总笔画:17
五笔86&98:RQCW
仓颉:HIMOB
郑码:NJOO
四角号码:215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B49
中文名
魉
拼音
liǎng
注音
ㄌㄧㄤˇ
总笔画
17
部首
鬼部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鬼两

魉
汉字部件分解: 鬼两
笔顺编号: 3251135541253434
笔顺读写: 撇竖折横横撇折折捺横竖折撇捺撇捺[1]
基本字义
● 魉
(魉)
liǎng ㄌㄧㄤˇ
◎ 〔魍~〕见“魍”。
方言集汇
◎ 粤语:loeng5
◎ 平水韵:上声二十二养[2]
详细字义
◎ 魉
1、“魍魉”( wǎngliǎng):传说中的怪物
(1)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鬼怪。《孔子家语·辨物》:“木石之怪夔魍魉(wǎng liǎng)。”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鸺鶹岁久能人语,魍魉山深每昼行。”参见“ 罔两 ”、“ 蝄蜽 ”、“ 魑魅魍魉 ”。
(2).疫神。传说 颛顼 之子所化。 汉 蔡邕《独断》:“帝 颛顼 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 江水 ,是为瘟鬼;其一者居 若水 ,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昔 颛顼氏 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 江水 ,为疟鬼;一居 若水 ,为魍魉鬼;一居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2、现实生活中多形容一个人办事:不正派,不规范。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亥集上】【鬼字部】魉
《广韵》《正韵》良奖切《集韵》《韵会》里养切,𠀤音两。与蜽同。详上魍字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