孒是中国汉字,拼音是jué,总笔画3笔,意思是蚊子的幼虫;形容肢体屈伸颠踬的样子。
中文名
孒
四交
17217
五笔
BGD
笔画数
3
近义词
孓、孑孓
释义
孒
jué
ㄐㄩㄝˊ
郑码:YAVV,U:5B52,GBK:8C48
五笔:BGD
四交:17217
笔画数:3,部首:子,笔顺编号:521
参考资料:金山词霸2006
【寅集上】【子字部】孒 ·康熙笔画:3 ·部外笔画:0
来源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𠀤居月切,音厥。《说文》无左臂形。《博雅》孑孒,短也。 又《广韵》居竦切,音拱孑孒,井中小虫。 又《广韵》《集韵》𠀤九勿切,音𦁐。义同。◎按《字汇》作孓,非。今改正。
考证:〔《博雅》孑孓,短也。〕 仅照原文孓改孒。
说文解字
【卷十四】【了部】孒
无左臂也。从了,丿象形。居月切文三[1]
扩展
孑孓jié jué
详细解释
蚊子的幼虫。由蚊卵于水中孵化而成,其体细长,胸部较头部及腹部宽大,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通称跟头虫。《尔雅·释鱼》“蜎,环” 晋 郭璞 注:“井中小蛣蟩赤虫,名孑孓。”
形容肢体屈伸颠踬的样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景州 一宦家子,好取猫犬之类,拗折其足,捩之向后,观其孑孓跳号以为戏。”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𠀤居月切,音厥。《说文》无左臂形。《博雅》孑孒,短也。
又《广韵》居竦切,音拱孑孒,井中小虫。
又《广韵》《集韵》𠀤九勿切,音𦁐。义同。◎按《字汇》作孓,非。今改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