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形成对应的较强、较高层次的批判性思维,则需要纳入公正性。所谓公正性,即要求我们在不带偏见、不预设立场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所有相关的观点,要求坚持良好的思维标准,比如准确性、逻辑清晰、广度等,尽可能摒除利益驱动的影响。思维公正包括:第一,思维谦逊,承认自己对未知知识的忽视程度;第二,思维勇气,拒绝跟风,不畏惧因不遵从大众观点而受到某种社会惩罚的后果;第三,思维换位思考,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尽可能理解别人的观点逻辑;第四,思维正直,用同样的标准评判自己和他人;第五,思维坚毅,不轻易放弃,积极战胜挫折和困难;第六,对推理的信心,重视证据和推理,将之视为发现真相的重要工具;第七,思维自主,重视思考的独立性。
理查德·保罗在《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书中指出,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思维训练,让自己从批判性思维的较低层次提升到较高层次。首先,我们需要准确的“自我理解”,要设法找出既有思维的“自我中心”,对照思维公正的要求进行比照反思和训练。其次,洞悉思维要素的组成,掌握概念的组成和界定,能够对推论与假设作出区分。再次,深入理解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逻辑性等思维标准,并将之与思维要素结合起来,学会基于良好思维的提出问题。
要掌握批判性思维方式,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人有“自我中心”化的行为、思考和记忆方式,这可以称为一种普遍化的心理上的病态倾向。理查德·保罗认为,我们应修正自我中心的记忆,公开搜寻那些不支持我们思维的证据和信息,以矫正“自我中心”化的记忆方式;我们应修正自我中心的目光短浅,通过以冲突的观点和视角思考,克服狭隘、绝对化思考的本能倾向;我们应修正自我中心的自以为是、虚伪、过分简单化、盲目、即时性、荒谬,对应的采取矫正,打破自欺
共同点:仅有两个选择,且非此即彼。
要么“享受当下”,要么“活在未来”,怎么就不能既享受当下又活在未来呢?
“没成功的把握”那就做起来试试嘛,万一做成了呢,若“不做”就一定不会成。
觉得“活着找不到意义”也不至于选择死吧?总会有其他好玩的事的。
关于自律,难不成因为偷懒了一次,就前功尽弃了?
很明显,这类表达的逻辑是有问题的。
如果一件事不能如期地(比如“完美地”)满足我们的目标,就拒绝了它,这样的判断过程就是犯了完美主义谬误。
总之,要么完美达成,要么拒绝!
02.
完美主义谬误,之所以是虚假两难困境的子类,就在于它把选项粗糙地一分为二,“要么A…要么B…”,既没有对A、B真假做辨别,又忽略了其他的选项C、D、E…
这类谬误很常见,像我自己本打算录制视频分享这些思维的知识,但一直觉得“要么做好,要么就别做”,因为没把握做好,一直就没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