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
第二十六,大西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祟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与以下36座福地并称六七十二小福地。
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
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
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
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
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
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
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
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
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