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综影视:女配,她杀疯了!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影视同人  影视更新     

唐诡之长安:崔静姝

综影视:女配,她杀疯了!

只是此时的东宫之中不只有李隆基一人,还有相王也就是唐睿宗李旦,也就是主世界里的太上皇以及已故的窦德妃,李隆基的亲爹亲妈…

历史记载,李隆基的生母窦德妃与李旦正妻刘氏,一同被诬陷使用“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武则天未加调查即下令处死二人。

青黎“殿下,今年是哪一年啊?”

李隆基“今年是长寿元年”

李隆基不明所以,这个宫女怎么笨笨的,连哪一年都不清楚。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正当她思存着什么的时候,殿外忽然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伴着宫女低低的通报:“相王殿下、窦德妃到。”

青黎心头一凛,连忙起身敛衽行礼,殿门被推开,一男一女缓步走入,男子身着素色王袍,面容清俊,眉宇间带着几分隐忍的温和,正是被武则天软禁在此的相王李旦,他身侧的女子穿着淡雅宫装,眉眼温婉,气质娴静,正是李隆基的生母窦德妃。

两人身上都带着股淡淡的压抑,想来在这东宫之中,日子也并不好过。

李隆基“三郎拜见父王,母妃”

“三郎”窦德妃快步走到儿子身边,目光落在儿子身上,语气里满是疼惜,伸手轻轻抚了抚他苍白的脸颊,“今日精神倒好些了。”

李旦走到案边,目光扫过自家儿子,又看向立在一旁的青黎,眼神温和却带着几分审视:“这位便是新来伺候你的宫女?”

李隆基“是”

青黎连忙躬身回话:“奴婢青黎,见过相王殿下,见过德妃”

窦德妃打量着她,见她虽穿着打补丁的宫装,却收拾得干净利落,额角还有未褪的磕碰痕迹。

窦德妃温声道:“你几岁了?”

青黎“回娘娘,奴婢十三了。”

“十三?”窦德妃轻声重复了一句,目光又落在她额角的伤痕上,“瞧着倒比同龄的孩子沉稳些。这伤是怎么弄的?”

正这个时候,李隆基不由得笑出了声,青黎只觉得现在如果有地缝能让她钻进去就好了,熊孩子还笑?

青黎“回娘娘,是前日搬东西时不小心撞着的,不碍事”

李旦没再说话,只是目光在她身上又扫了一圈,从她整洁的发髻到补丁摞补丁的衣摆,最后落在她攥紧衣角的手上——那双手虽有些薄茧,指甲却修剪得干净。

他端起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才缓缓开口:“既是来伺候三郎,便要尽心。宫里规矩多,不懂的就问,莫要出错。”

(青黎内心:老登,还有脸说,老娘被你刺杀还中了毒,现在还要听你的…)

青黎“是,奴婢记下了,定当尽心伺候殿下”

李旦和德妃看着自家儿子,这段时间被养的白白胖胖的模样,面上的审视也就转为了温和。

“起来吧,三郎身边正缺个细心的人,你若做得好,往后自有你的好处。”

青黎“谢殿下恩典”

李旦夫妇没多留,毕竟在武则天的监视下,父子母子相见也需格外谨慎。

临走时,窦德妃又深深看了李隆基一眼,眼底的不舍几乎要溢出来,却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便跟着李旦转身离去。

七岁的李隆基是一张白纸,青黎便下定决心,要将他纠正过来,教他怎么做一个好皇帝。他这个年纪,本该是启蒙求学的年纪,可武则天派来的教养先生,要么是趋炎附势的庸人,要么是暗藏监视之心的眼线,教的尽是些趋利避害的圆滑话术,哪里有半分帝王该学的经世之道。

青黎“殿下,喝口茶润润喉吧。”

李隆基抬眸看她,小脸上没什么表情,却还是放下了笔,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这几年,他大多数都在猜忌与压抑中长大,性子比同龄孩子沉稳得多,也孤僻得多,对身边的人都带着几分防备。

唯独对这几日伺候自己的青黎,少了些疏离——许是她眼底的真诚太过纯粹,许是她总在夜里悄悄给冻得睡不着的自己掖好被角,又或是她额角那道未褪的伤痕,让他莫名觉得亲近。

“先生教的,你都懂了?”青黎状似无意地问道,目光落在案上那页被画得乱七八糟的经文上。

李隆基撇了撇嘴,语气带着孩童的直白:“不懂。先生说,万事以保命为先,读书不过是应付祖母的幌子,不必当真。”

青黎“殿下,先生说得不对”

李隆基“不对?那该如何?”

李隆基愣住了,清澈的眼眸里满是疑惑。

青黎“殿下可知,为何太祖皇帝能打下这大唐江山?”

青黎轻声问道,指尖轻轻点在案上的“仁”字上,“不是靠圆滑避祸,是靠心怀天下,靠知人善任,靠明辨是非。”

她借着收拾案几的由头,悄悄从袖中摸出一张折叠的麻纸,纸上是她凭着系统资料默写下的简易治国纲要,用的都是孩童能懂的语言。

她将麻纸放在李隆基面前,压低声音:“殿下,这才是你该学的。往后,奴婢陪你读书,奴婢教你。”

李隆基盯着那张粗糙的麻纸,又看了看青黎眼中的光亮,小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真切的好奇。他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展开麻纸,认字不多,却能看懂上头画的简单图谱——有农田,有城池,有列队的士兵。

李隆基“这是…”

青黎“这是江山”

青黎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千钧之力。

青黎“殿下是大唐的皇子,将来要护这江山,护这天下百姓。现在虽困于东宫,可学问不能丢,心志不能磨。奴婢会把该学的都教给你,教你如何做一个万民敬仰的好皇帝。”

窗外传来巡逻侍卫的脚步声,青黎连忙将麻纸折起,塞进李隆基的衣襟里,低声道:“此事要隐秘,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殿下愿意信奴婢吗?”

李隆基攥紧了衣襟里的麻纸,那粗糙的触感仿佛带着某种力量,让他心头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热意。

他看着青黎坚定的眼神,重重地点了点头,小声音却异常清晰:“我信你,青黎。”

东宫的白日总透着股压抑的沉闷。

教养学问的先生端坐案前,摇头晃脑地念着“识时务者为俊杰”,唾沫星子溅在泛黄的书页上。

李隆基挺直小小的身板,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上,眼神看似专注,实则大半飘在了窗外的梧桐枝上。

他跟着先生重复那些圆滑世故的论调,字字句句都像沾了灰的棉絮,堵得人心里发闷,却还是学得一丝不苟——青黎告诉他,这是在东宫活下去的规矩。

先生讲完一段,考校他背诵,李隆基张口就来,字句不差。先生捻着胡须点头,眼底闪过一丝满意,又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敷衍:“殿下聪慧,只是切记,万事莫要强出头,明哲保身方为上策。”

李隆基垂眸应道:“学生记下了。”

好不容易挨到先生离去,殿内的压抑才散了些。李隆基松了口气,瘫坐在椅子上,小脸上满是疲惫。青黎端着晚膳进来时,正看见他对着案上的经书皱眉,小手还在无意识地揉着眉心。

“殿下,先用膳吧。”她将一碟温热的粟米糕放在他面前,又摆上一碗清粥,“今日先生教的,殿下都应付过去了?”

李隆基拿起一块粟米糕,咬了一小口,含糊道:“应付罢了,那些话听着就烦。”

他顿了顿,忽然眼睛一亮,拉着青黎的衣袖,声音压低了些,“青黎,今夜你要教我什么?是昨日说的‘君与民’吗?”

青黎心中一暖,点头应道:“是。等殿下用完膳,奴婢便讲。”

夜色渐深,东宫的烛火都熄了大半,唯有李隆基的寝殿还亮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昏黄的光晕将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

青黎坐在他身侧,从袖中取出那张早已默好的麻纸,上头用简单的线条画着农田与百姓,旁边注着几个稚嫩的字。

青黎“殿下你看,这天下的百姓,就像这田里的禾苗,君王便是那灌溉的水。水若充沛公允,禾苗才能长得好,若是水偏私,有的田涝死,有的田旱死,天下便要乱了。”

李隆基凑得极近,小手指着那些小人儿,眼神专注:

李隆基“那先生为何从不讲这些?他只说,要顺着祖母的心意,莫要管旁人。”

青黎“先生自有先生的顾虑,可殿下不同”

青黎“殿下是大唐的皇子,将来要坐江山,便不能只想着自己保命。你要知道,百姓安,江山才能安。就像这东宫的花草,只靠遮风挡雨是活不好的,得见阳光、得浇活水才行。”

她又翻出另一张麻纸,上头写着几个名字,有忠臣,有奸佞,都用简单的符号标注了他们的所作所为。

青黎“殿下,你看这魏征,敢对太宗皇帝直言进谏,哪怕触怒龙颜也不退缩,这便是忠臣,而那些只知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便是奸佞。日后你登基,要亲贤臣、远小人,才能让朝堂清明。”

李隆基听得入了迷,小眉头时而蹙起,时而舒展。他不懂的地方便追问,青黎都用他能懂的话细细解释——用东宫的侍卫比喻将士,用厨房的膳食比喻民生,用府里的管事比喻官员。

油灯的火苗轻轻跳动,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殿内只有轻声的讲解与问询,静谧而温暖。

不知不觉,窗外已泛起鱼肚白。青黎连忙将麻纸收好,叮嘱道:“殿下,白日里依旧照着先生的话做,莫要露出破绽。夜里我们再接着学。”

李隆基用力点头,眼底满是前所未有的光彩,仿佛有星辰坠入。

他攥着青黎塞给他的小石子——那是两人约定的信物,代表着夜里的秘密求学——郑重道:“我知道了。青黎,你教我的,我都记在心里了。”

青黎看着他眼中的光亮,心中安定,白日的敷衍是权宜之计,夜里的教诲才是根基。这张纯白的纸,正被一点点染上墨色,在东宫的暗夜里,悄悄勾勒出未来盛世帝王的轮廓。

日子就这般悄然流转,白日里,李隆基是先生眼中乖巧懂事、深谙避祸之道的皇子。黑夜里,他是青黎跟前求知若渴、默默积蓄力量的未来君主。他渐渐学会了藏起锋芒,先生考校时总能对答如流,甚至偶尔会说些迎合的话,让先生或是说,让背后的武则天愈发放下戒心。

上一章 唐诡之长安:崔静姝 综影视:女配,她杀疯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唐诡之长安:崔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