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致我们意气风发的戏剧生涯
本书标签: 现代  娱乐圈 

第七章:你要替我长命百岁

致我们意气风发的戏剧生涯

大幕拉开,好戏开场……

1991年初,海城,夏日。渔村迎来了城里第一位下乡知识青年。

“啊,小王同志!欢迎欢迎!”全村欢动,迎接这位小王同志。

小王大学毕业没多久,带着满腔热血投身教育事业,正好赶上国家政策出台,他被指派到这座偏远的小渔村。

“小王同志,这就是我们村上唯一的一所学校了,条件肯定不如城里的好,但要是有什么问题尽管跟我村长提,好吧!”村长年过七旬,依然健朗,一天下来陪着小王跑了几趟学校和宿舍。

“没事没事,村长。我觉得这挺好的,我能先看看孩子们吗?我下午就可以开始授课。”小伙精神抖擞,眼里放光。

村长略显急促,尴尬的挠挠头:“小王同志啊,咱就不瞒你说了。我们村的孩子们大多没上过学,早早就被家里拉去田里干活或者被拉去出海喽。”

看来情况比小王想的还要严峻,他掏出个笔记本,问道:“村长,能不能把咱们村里适龄儿童的名单都给俺,俺一个一个找去。”

村长在他办公室翻出了全村的户口本,一个个指给他看,孩子不多也就30几个。

“对喽,瞧我这脑袋。”他们正准备上门找学生时,村长拍拍脑袋,想起件事儿,“忘了告诉你了,咱们村还有一位女同志也读过些书,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之前我们试过办学校就是那姑娘提出来的。”

说着,村长带着小王先去找了那位女同志。

敲了两下女同志家的门,看门的的确是位年轻的姑娘,家里除了她没别人,从她口中得知,她家里人都出去打鱼了。

她叫小孟,一个肄业的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在村里算是顶尖尖了。

“原来你就是小王啊,听村里人念叨了好久,没想到是位俊郎的男同志。”小孟邀他们进家门坐。

小王可能是想学校心切,直接说:“不了吧,小孟同志。我们是来找您帮忙的,咱们重办学校,需要您的帮助。”

小王用“您”的尊称说一位比他小的姑娘,倒让他自己脸红了。

小孟没有揭穿他,爽快的跟着他们走了。

转眼到了傍晚,他们整个下午都在村里挨家挨户的敲门,求学生家长送学生来上学,成效了了。

小王有些泄气,小孟则提出来要请他吃大排档。

“我跟你说,这家大排档全中国都找不到几家,美得很!”说着,小孟拿了两瓶啤酒,落座。

“想吃什么?”小孟见小王有些拘谨,便主动开口,“我告诉你啊,这里的海鲜都是今天新鲜打上来的,到了明天就不鲜了。”

小王还是没回话,小孟就自己点了菜。

“小孟同志,您说明天孩子们会来吗?”小王小心翼翼的问。

“会来!当然会来!”小孟灌了几口酒,腿架在椅子腿上,“咱们的村民啊,都质朴,哪能不给你这个城里人儿的面儿呢?”

小孟模仿小王说话的东北口音,实在滑稽。小王没忍住笑出声。

“哎,你笑什么!”小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作势要打他,小王也不躲,任由她戏弄。

不久,菜上来了。小孟点了很多海鲜,小王看着菜却有些迟疑,他海鲜过敏。

他不想让小孟失望,便大口大口的吃起来。

“哎,小王同志。你身上长得是什么玩意?”小孟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对。

她看着小王的红疹漫上脖颈,红透了天。

“你这是过敏了不?”小孟大大咧咧的扯开他的衣领。

“不打紧,不打紧。”小王连忙挣开小孟的手,他从没有和女人距离这般近,脸上的红晕漫上耳根。

“什么不打紧,亏你还是个大学生。你不知道过敏严重会死人的!”小孟同志急了,就算小王没同意也生拉硬拽给他送去村头的卫生站。

小孟在医院陪小王打了一晚上的吊水,好在第二天他的过敏已经消了不少。

得知消息的村长以为小王是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劝小王先休息两天。

小王非但没同意,大早晨在卫生站就拉着没洗漱的小孟直接就去了学校。

果然如小孟所说,大家伙都很爱惜村里来的人才,孩子们都早到了。

孩子们年龄不一,还有都是该上初中的年纪,竟还一天学都没有上过。

任重而道远呐。小王长叹,立马投身工作。

半年后……

“王老师!你知不知道孟老师在哪里呀?”这半年来,学校也只有两位老师,小王负责理科,小孟负责文科。

中午,小孟没有来上课,小王打了她家里的座机电话,无人响应。碍于学生,小王不得不等到中午午休时间,才去找她。

去敲孟家的门,无果。

去她常去的小卖部,无果。

问大家上的大姑大姨,无果。

去找村长,亦然。

最后,他寻到一个偏远的海区,平时没人来这,一个海浪拍到岸上,人就能给冲走,最近还是涨潮期,更没人敢来了。

小王遇到小孟时,她就坐在路上墩子上,下面就是海,身后是公路。

“哎!小孟同志!危险,快下来。”小王着急的对他喊。

小王连喊了几声,小孟不为所动。

小王也不知今天自己哪来的胆,跟小孟一样坐到了墩子上。

“你别过来。”小孟往旁边挪。两人中间隔了很远。

海风呼呼,远方乌云密布,看样子是台风要来了。

“咋的不来学校?”小王问。

“今早不是没我课?”小孟答。

小王有些吃瘪,但是平时小孟没有课也会来学校备课或者打扫一下教室的。

小孟看样子心情不太晴朗,小王就没怼她。

这反倒让小孟不习惯了:“怎么不说了?平时不是挺能怼的,这次说不出来了?”

总说和东北人待久了,口音会潜影默化改变,谁也逃不过东北话的感染力。小孟很难得。和小王相处了半年,几乎日日低头不见抬头见,说话任然是南音侬调,软软糯糯。

小王笑笑,像是被看穿心思。他抽出兜里的烟,打火。

小孟看着小王烟云吐雾,突然来了一句:“烟真的那么好抽吗?我可以试试吗?”

这句话给小王吓得不轻,掐掉手里还剩大半的烟,随意的丢到一旁小孟看不到的地方。

然后一本正经的说:“小孟同志,您一个姑娘家家的,怎么能学抽烟呢?”

又是“您”,熟悉的感觉回来了。小孟没忍住,笑出声。

“小王同志,我比您小挺多的,我们认识时间也不短了,你不用一直用您称呼我。如果可以,你可以叫我阿孟,家里人都这么叫的,我听着没那么别扭。”小孟说出她笑的缘由。

小王的耳根通红,“家里人”是什么意思。

“好的,小孟同志。您今天下午有课,咱们先回学校吧。”

还是没改,小孟也没强求。

小王是骑自行车找着她的,自然小孟坐上了他的自行车后座。

最近涨潮期,渔民繁忙至极,有些时候给孩子请假,让他们去帮忙。

对此,两位老师很是苦恼,也没法解决。

最终,小孟拍板决定,每天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带孩子去一家子帮忙,每天如此,而且要在村头告示牌上贴出今日去哪家劳作。

这样不仅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让孩子们上个劳动课。一举两得。

半年后……

小王来渔村一年了。这一年,渔业大丰收,村子赚了不少钱。小王也不仅局限在教学里,他在放假中投身乡村建设,村里最流行的话题就是小王又帮那个大爷修了门,又帮那个大姨卖了茶。

小王一直是村里的红人,村里不论红的白的都要请他来主持。

但也免不了八卦长辈的催婚,一开始他们就试探的问问他在城里有没有对象,得到否定答案后,他们就像媒婆,不停给他推荐村里的小姑娘,甚至寡妇。都被小王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他用豪言壮语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村里任没振兴,我不得溺与儿女情长。”

打脸总是措不及防,没几个月,他就和村里的一个叫小花的姑娘处上了。

谈了2年,原本是考虑结婚的两人,却因小花的父母不同意而分开了。

这是小王待在渔村的第三个年头,他下乡指教的期限是5年,转眼过了大半。

“小王,不好了!”大晚上的还能不能让疲惫了一天的小王同志睡个好觉了?

那天晚上,小孟经历了最黑暗的一个晚上,所有悲剧降临在她身上,她毫无防备,措不及防。

孟家有夜捕的习惯,这次出海,却再也没回来。

除了小孟,孟家全死于海难。

渔村注重传统,给孟家办了场风风光光的葬礼,照旧找小王主持。

小王却退却了,他做不到。这三年里,他和小孟是最好的搭档,最好的朋友,他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心情去主持这场葬礼,更不知道用什么心情去安慰小孟。

小孟已经三天不吃不喝了,发动的全村的人去找孟家,海浪无情,没有痕迹。

“小孟同志?”小王再次扣响孟家的门,给她送饭,早餐还完完整整的放在门口。

“小孟,你听到了回句话。”小王再次试探的叫着。

“阿孟!”这次,小王叫了她乳名。刚开始他想着,小孟可能自己想想就想开了,没敢去干涉,后来才发觉事情的不对劲,小孟是绝对理智的人。

这天中午,小王撞开孟家的大门,看见在客厅里晕倒的小孟,急急忙忙的给送到了卫生站。

卫生站查不出问题,小王便带小孟入了城。

这一查,直接给小王来了当头一棒。

白血病,晚期。没多少时间了。医院显示,小孟在两年半以前就查到了这病,但她选择了保守治疗。这次小孟伤心过度,加重了病情。

两年半以前……小王猛的想起!

在海边的那次!小孟唯一的一次没来上班。原来是查出了病情。

她没跟任何人说,自己藏着,她平日里活泼开朗,陪着孩子们玩闹。背地里,不知吃了多少药,半夜发病,也没敢跟任何人说。有次被小王撞见流鼻血,她也只是打哈哈的说上火了。

半天后,小孟终是醒了。在小王面前,活力依旧。

“我都知道了。”小王看着小孟,她的身子日渐孱弱。

小孟意识到小王是知道什么之后,像个犯错的孩子,底下头,等待责罚。

小王也不忍心看着小孟这番模样,揉揉她的头,道:“走吧,好不容易上回城,王哥带你出去耍。”

这天大概是小孟记事以来最开心的一天,小王带她逛商场,陪她坐了摩天轮,晚上还带她上也夜市吃了好多新鲜玩意。

玩到太晚,没时间赶回渔村了。两人开了间房,小孟睡床,小王睡地板。

一夜无眠。各怀心事。

之后两人回到渔村,操办了孟家的葬礼,两人默契的没提小孟的病。

但小王向村长提出想让小孟休息一阵,理由是孟家,实则他想小孟好好过完剩下的日子。

小孟没答应,她说:“王哥,我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只想好好教书,这是我最大的梦想,要是倒在讲台上,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小王嫌弃她说不吉利话,连让她敲木头。安慰道:“咱们阿孟,会长命百岁的。”

小王算是许了小孟继续教书,但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小孟搬来跟他一块住,好照顾。

小王才知道原来早上小孟会懒床。他便做好了早餐才叫她。原来小孟喜欢编头发,却因为病痛加重开始不停掉发,她不愿带帽子,也不舍剪短她的长发。别扭闹久了,小王心疼,又跑了趟城里给她买了顶漂亮的假发。

平淡过了几个月,小孟病情再次加重,流鼻血的时间愈来愈长,有时严重还会吐血。几次夜晚,小王听见小孟的呜咽声,看样子难受至极,他没有办法,也叫不醒。他只得在背后拥住小孟,轻声安慰她。

第一次小王这样做在第二天醒来时,小孟吓了一大跳,把熟睡的小王推下了床。小王也解释不清。

在下一次时,小孟渐渐的习惯了,习惯了身边有小王的存在。她也默许了,小王照顾她的任何事物。

她开始依靠小王,不管是在学问上还是生活中。她居然在小王不擅长的领域上也会下意识的提问。

学校最近多了几个适龄儿童,刚入学,教的内容自然和之前不同,小王便低年级高年级一起教,包揽了大多的学校事物。

小孟实在不愿意闲着,身体实在不适时,即便是撑着拐杖也要上课。孩子们都乖,体谅孟老师。常给她端水送药,提醒她吃饭。

没事时,她就和孩子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她看着窗外,学校旁就能看见海,总是在那看着,不知想着什么。

夜晚孩子们都睡了,小孟提出想去海边看看。小王就找了卫生站要来轮椅,把小孟推去海边。

“王哥,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还会留在渔村吗?”

小王初来渔村时是没有念想的,现在他想他已经有留下的理由了。

“会。我会带着这个村子,带着这些孩子摆脱贫困,摆脱劳苦,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他的愿望里好像不存在她,不过这样也够了。小孟想着。

“阿孟,你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半年后……

渔村入冬了。

在海风吹不回来的那年,在海浪不在翻涌的那一天,小孟如愿解脱了,倒在她坚守了一生的讲台上。

小王接受了她离开的事实,没有过激的反应,村里给小孟办了场盛大的葬礼,人人记得她的好,前来悼念她。班上一个乖女孩在悼念词上写到:下辈子,我们孟孟老师一定要做一个家庭幸福的没有病痛的小女孩,长大之后一定要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等众人散去,小王才出现在小孟墓前。他穿着第一次见小孟的衬衣,像是回到了当年。他带了一捧紫罗兰,是小孟生前最喜欢的花。

他靠在碑旁,打开了小孟留给他的遗书,小孟的遗书早就写好交给了他,但她再三嘱咐,一定要等她离开了再去开启这封信。

“亲爱的王鑫博同志,您好,我是孟晓。既然你看到了这封信,那我一定已经不在人世了吧。你不要太伤心,我会心疼。

真不知道该给你留下些什么,学校,孟家渔村以后都要你多多关照了,你说过你不会走的。我想看到像你说的那样,渔村能富有起来,孩子们能走出渔村,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这也是我的愿望。

我的一生大概就这样了,最快乐的时光就献给了在学校教书的这4年里,我知足了。

最后,提一个不重要是事:我喜欢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上的,也许是在在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吧。不重要了。

王鑫博,替我长命百岁。”

最后的最后,小王再没有离开渔村,还继任了村长。村子终于走出去了几个大学生,也有越来越多知青愿意下来支教了。

小王也变成了老王,他带着村里人把村子改成了旅游景点,渔村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老王没有娶媳妇。小孟走后村里的人再没劝过。老王应该是释怀了吧,但他又每年去祭拜孟家。说他没释怀吧,他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他在讲台退休的最后一堂课上说:“这个渔村的变化是时代的见证,从乡村支教的我,满腔热血只为了让这个小渔村变得更好,这不仅仅是我的梦想,这更是我的长辈,我的朋友,我的爱人所渴求的。今天,这个小渔村发达了,富有了,我的愿望,她的愿望也就完成了。乡村教育,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我们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老王退下讲台,关闭了属于他的宿舍房子,住回了之前和孟晓的小烂尾楼里。

他照样干着村长的活,迎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送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阿孟,你看到了吗?我做到了,你还有什么愿望没实现?”他常翻开他的日记本,上面记录着小孟所有的愿望,每做到一个就勾一个。现在……只剩下一个了:长命百岁。

“阿孟啊,你再等我一会儿。我得努力活着,活到百岁,实现你的愿望。”

村里的年轻人常看到,他们的老村长坐在海边,看着海岸线发呆。

紫罗兰常年放在村长家里,他亲自替换。

故事的尽头,紫罗兰盛开……

上一章 第六章:best ending 致我们意气风发的戏剧生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八章:soul m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