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紧邻扬中新坝老街,在外生活近40年,每次回家,我都会去逛逛,走进曾经的街坊古巷,也走进我曾经充满梦想天空的记忆深处。
最早印象中的老街,是从反修桥向西约七八百米长的一条狭长街道,这里是当时全镇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两侧布满各式店铺,人流熙熙攘攘,街石磨得光亮。春节期间各种商品展陈,各类手艺人大展身手,家家贴对联、挂灯笼,有的插彩旗,不时还锣鼓喧天舞龙灯、揺“花船”、放鞭炮,整个街道热闹非凡。
反修桥往北不远,是新坝大桥,桥上新坝至县城的公路穿过老街西端;新坝大港两头直通长江,两桥之间常有运输船舶停靠,老街水陆交通便捷。我们村就在两桥港东,村民隔几年就“挑港堤”、疏港道,并经常上船上货下货。
我幼年就与老街结下情谊。母亲说,我3岁时,她带我到“西街”车站,送父亲去外地工作,我闹着要跟父亲走,回家后,一个人跑到街上“找爸爸”,结果回不了家,被街上一位好心人收留,他们看我满脸黑灰、满身泥土,帮我理发、洗澡、换衣。得知母亲到处找我,主动将我送到家里。
我上学后,有两位同学住在街上,放学后经常到他们家做作业,还一起做游戏,一起在大港岸边的石缝里掏小螃蟹,一起在大港水里游泳。
老街桥下北侧,有一个大的鱼行,每天清晨有很多人排队买鱼,老板50多岁,十分精明,穿一身黑色防水皮衣,一只手抓鱼掂一掂,不用称,就能大声报出几斤几两,偶尔有人核秤,果然精确。助手是算盘高手,应声熟练地拨两下就报出钱数,既快又准,一唱一和,成为当时的一景。南侧豆腐坊用石磨现磨豆腐;铁匠店,两位师傅时常有节奏地用铁锤轮流敲打烧红的铁块,引人驻足观看。
老街中间是新坝饭店,门面小,但里面宽敞,放着七八张方桌,常常人满为患。服务员围着白裙,夏天肩上挂着白毛巾,不停地给客人倒茶、上菜、收盘子。对面有烧饼店、蛋糕店,现做现卖,香味扑鼻,早晨顾客买几个烧饼带到饭店,再点一碗面条,喝一杯豆浆,神情怡然;隔壁有老虎灶,整天供应开水;后面有一条河,我和同学曾经在河边捡到一个封闭完好的铁盒,撬开后,是一沓沓印着“一千元”“一万元”的票据钱币,大人说是旧社会的股票、债券和旧币,并推断饭店以前曾是大户人家的房子,我们还在河里发现了龙虾,但那时没有人吃。
饭店往西对面是邮电局,是全镇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一到门口就能听到“滴答、滴答”发电报的清脆声响,邮递员和寄信、买报的人川流不息。我们村许多长者几乎每天都来看报纸,了解国内外的新闻,交流时事。